時空交會在婆羅洲:第 10 屆世界兩棲爬行年會後記

本文回顧了兩棲爬行年會在婆羅洲舉行的經過,並探討婆羅洲的生態多樣性、重要學者的貢獻,與介紹會議中令人注目的研究與活動。同時,關注婆羅洲的生態挑戰,包括無耳巨蜥數量的減少以及印尼首都遷移對環境境的影響。(圖/取材自 WCH10 官網)

華萊士與鹿野忠雄的學術遺產

婆羅洲是世界第 3 大島,島上有比亞馬遜雨林更古老原始的熱帶雨林,擁有高度生物多樣性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一直以來是動、植物學家研究、追尋的樂土。

時間回到 1854 年,著名的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 • 羅素 • 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開始為期 8 年的馬來群島之旅,同年,他抵達婆羅洲並停留了 15 個月。期間華萊士深入婆羅洲內陸,在熱帶島嶼的長期採集,讓他觀察到熱帶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將各種不同的熱帶生物盡收眼底,華萊士在書中詳細地描述:「馬來群島的西半部接近亞洲的島群,東半部則靠近澳洲的島群,這些島嶼之間雖然只有狹窄的海峽相隔,但島上生物的差異卻極為顯著,甚至比相隔著大西洋的非洲與美洲之間的生物差異性還要大,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對比性最明顯的地區之一。」這趟馬來群島的旅程成果非常豐厚,確立了一條隱形的生物界線(華萊士線)。另外曾深入調查臺灣的地形、地理及地質史,另一方面採集哺乳類、昆蟲類、鳥類、兩棲和爬蟲類及魚類的博物學家鹿野忠雄在 1940 年代期間,亦曾前往婆羅洲做田野調查,但時值二戰期間,他在一場激烈的叢林戰爭中失蹤,留下無數未完成的研究,他的失蹤,對日後日本與臺灣兩地的學術研究上是很大的損失與遺憾。而這兩位博物學家在兩棲爬行動物方面有許多貢獻,也都在婆羅洲留下他們研究的軌跡。

第 10 屆世界兩棲爬行年會回顧

今年(2024)第 10 屆世界兩棲爬行年會(the World Congress of Herpetology)  在婆羅洲砂拉越的省會古晉舉行,此次研討會在兩棲爬行領域是規模最大的會議,每 4 年舉辦 1 次,邀請了多位此領域的頂尖學者進行全體會議演講,會議中多達 1481 場口頭發表和海報展示。大會期間,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們能夠進行深入的學術討論,使研討會成為一個交流的平臺,能夠更新領域內最新的研究進展,並拓展跨國學術連結與合作機會,這一次臺灣許多兩爬界的研究人員都出席參加,一切都是來自前人的努力所奠基的基礎,讓後人的研究更加蓬勃發展。

婆羅洲的滑翔動物與研究發現

在研討會中有許多有趣的研究、花絮和令人感動的事件,例如:婆羅洲雨林主要是由龍腦香科植物構成,平均樹高超過 40 公尺,這些高大的樹木演化出具滑翔功能的動物比其他的雨林多,滑翔使動物能夠快速且遠距離移動,這不僅有助於牠們在廣闊的雨林中尋找食物和配偶,還能有效避開天敵,並避免從高處摔下受傷的風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指導的學生湯皓宸則是利用飛蜥亞科(Draconinae)的標本,結合親緣關係並測量形質,進行型態研究,結果發現飛蜥為適應高大喬木的環境,除前後肢之間發展出翼膜有利滑翔之外,整體體型,尤其頭和四肢有變小和變輕的趨勢,使其擁有更好的滯空條件。另外,已年逾 70 歲的 Dr. Marty Crump 任教於 Utah State University,是各大專院校兩棲爬蟲課程中選用的教科書(Herpetology)作者之一,在 WCH10 大會會場中依然精神奕奕地穿梭其中。

Herpetology 兩棲爬行教科書。(圖/取材自 Herpetology)
Herpetology 兩棲爬行教科書。(圖/博學多文取材自 Herpetology

研討會會場除演講廳外,也設置許多攤位,其中一攤特別令人矚目的是 Women in Herpetology 《女性爬蟲學家:來自世界各地的 50 個故事》,是由一位年輕的女性兩爬人 Shelia Poo 和國外朋友一起書寫和繪製插畫的一本書,精心編寫的內容分享了來自 50 個國家的女性在實現目標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書中臺灣的故事就是介紹 Shelia 本人,這本書的收入用來提供給研究兩爬的人(尤其是女性年輕人)參加 WCH 的旅費,鼓勵未來世代的女性爬蟲學家,是提攜後輩的模範。

Women in Herpetology 《女性爬蟲學家:來自世界各地的 50 個故事》書籍的封面。(圖/許嫆雅)
Women in Herpetology 《女性爬蟲學家:來自世界各地的 50 個故事》書籍的封面。(圖/博學多文取材自 Women in Herpetology 官網)

婆羅洲的生態寶藏 – 無耳巨蜥

這次 WCH10 官網主視覺的右側是以婆羅洲無耳巨蜥(Lanthanotus borneensis)的意象表現,無耳巨蜥的分類很特別,是婆羅蜥科(Lanthanotidae)之下一科一屬一種,分布於婆羅洲北部的砂拉越,棲息於森林河流和雨林一帶,體長約在 40 – 45 cm 之間,身體扁平、附肢很短,全身呈現深棕色而背部至尾部有數條縱向排列的稜脊,體側出現較小的疣鱗,眼睛小但有活動的眼瞼,奇特的外觀和生態習性一直受到關注,造成大量的無耳巨蜥被走私出口,野外的數量也持續減少,這只是婆羅洲生態浩劫的一小部分,大會活動之後我們也參訪砂拉越庫巴國家公園(Kubah National Park)的夜觀活動,這裡是青蛙的天堂,根據國家公園的調查,至少有 60 多種婆羅洲的蛙類棲息在這裡,夜觀時大雨過後的蛙鳴不斷,同時也拍攝了許多不知名的蛙類,蛙類的多樣性令人驚豔。而行前申請參訪時發生一些小插曲,過去可以隨意進出庫巴國家公園,現在嚴格規定夜觀必須經過報名由專業導遊帶領團進團出,且無法在園區內露營久留,目的是為了防止動、植物被盜獵和盜採而不得不的嚴格規定。

第 10 屆世界兩棲爬行年會(WCH10)官網主視覺。(圖/許嫆雅)
第 10 屆世界兩棲爬行年會(WCH10)官網主視覺。(圖/取材自 WCH10 官網)

婆羅洲的生態挑戰

另一個令人憂心的消息是,印尼政府在 2019 年宣布將由現在首都雅加達搬遷至婆羅洲的努山塔拉(Nusantara),印尼政府打算在無人居住的叢林,開發出占地 25.6 萬公頃的行政中心,許多環境保護團體提出警告,伴隨著大規模的森林砍伐,會直接威脅猩猩等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同時危害當地原住民永住的家園,過去印尼已經有許多對環境破壞的不良記錄,例如農民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等島嶼放火焚燒林地開墾農業和種植棕櫚樹,土地開發導致雨林消失而火耕後續產生嚴重的霧霾,造成對印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這些鄰近國家的影響,展望未來,婆羅洲的生態正面臨許多挑戰。

庫巴國家公園(Kubah National Park)在鄰近山腳的位置,開闢了一個天然蛙池,讓遊客可以近距離拍攝及觀賞熱帶雨林的青蛙。(圖/許嫆雅)
庫巴國家公園(Kubah National Park)在鄰近山腳的位置,開闢了一個天然蛙池,讓遊客可以近距離拍攝及觀賞熱帶雨林的青蛙。(圖/許嫆雅)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臺灣四面環海,發展出什麼地形呢?海底峽谷是沉積物的輸送管道,孕育生物多樣性

四神天地書,守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受保護樹木

以角窺天:從兜蟲看生物多樣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