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海星大爆發!是興旺?還是浩劫!實地到中國去看看


圖 / 李坤瑄提供   

長棘海星生態照

海星常被當作海洋生物的代表印記之一。有些海星會成群聚集,甚至短時間內暴增,若加上其特殊的攝食方式,往往會影響到其他動物的生存,甚至威脅到人類。近幾年黃海與渤海周邊海域的海星大爆發,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海星是棘皮動物門的一群,有些會群聚大暴增

海星是棘皮動物門中大家較為熟悉的一群,有許多大型的種類會出現在潮間帶與淺海,是大家前往海邊戲水或珊瑚礁區潛水時常可看到、拍到的動物,星芒狀的外型,也常常被當作海洋生物的代表印記之一。

有些海星在習性上,常常會聚集成群出現,甚至在短時間內數量暴增或大量聚集,若加上其特殊的攝食方式,往往會影響到當地其他動物的生存,甚至直接威脅到人類。近幾年黃海與渤海周邊海域的海星大爆發,便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多棘海盤車反口面生態照
多棘海盤車反口面生態照

多棘海盤車這種海星,對入侵地的生態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多棘海盤車Asterias amurensis Lütken, 1871是原産於中國、日本、韓國和俄羅斯沿岸的海星。後來被船隻攜帶,引入塔斯馬尼亞島、阿拉斯加、歐洲和緬因州附近海域。在許多地區牠都是入侵物種,更是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

這種海星的大個體直徑可達50公分,一般個體在15至20公分之間。反口面(背面)的體色從黃色到橙色、紅色及紫色都有,底下的口面則為黃色。牠們較喜歡5°到20°C偏冷的海水,而且能夠忍受18.7到41.0 ppt的鹽度變化。棲息於潮間帶至220公尺水深的各種海洋環境,包括河口附近海域,但不喜珊瑚礁區及浪大的碎浪帶海域。

趨性為向光性,成體可以最高每分鐘20公分的速度移動,有些個體會將空氣引入體腔中,可在海中漂浮移動。不同年紀的海盤車會聚集成群,一般可存活2至3年,但在日本海域的可存活至少4年。

多棘海盤車對入侵地的生態和經濟都有重大影響,牠們捕食雙殼綱生物從而對當地的經濟捕撈產生影響,也造成了一些瀕危物種的數量衰退。即使是在原產地日本,當地海洋養殖業每年也還會花上百萬美元來控制多棘海盤車的擴張。依據青島當地報導,2021年這次膠州灣海域的多棘海盤車平均密度高達每平方公尺50隻,以此密度與體型計算,青島的海盤車在貝類養殖區內大爆發的密度,則幾乎等於鋪滿海底兩層!截至3月中旬已打撈超過45萬市斤(約225公噸),數量相當驚人。

青島劈柴院販售的多棘海盤車
青島劈柴院販售的多棘海盤車
青島啤酒街攤位上的海盤車
青島啤酒街攤位上的海盤車

海盤車喜歡捕食雙殼貝類,以腕足扳開貝殼,胃部伸入貝殼縫隙分泌消化液消化、攝食。雙殼貝養殖區食物來源豐富,捕食容易,易聚集而造成大爆發的狀況。牠們還會捕食其他各種螺類、螃蟹、藤壺、海鞘和藻類等。

多棘海盤車大多數雄性和雌性在1歲大、直徑約10公分時即可繁殖,雌性能夠攜帶多達2000萬個卵。雌性的配子發生需要9個月。雌性在繁殖季節能連續產卵,在日本,牠可能會在一年中出現兩次主要繁殖季節,在其他地方則是一次(青島也是春、秋兩季產卵)。

青島的多棘海盤車大爆發原因,有3點值得重視

2021年青島的多棘海盤車大爆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追蹤研究多年後推測其原因為:

(1) 海洋生態環境變化。海域水質的營養鹽、pH值、水溫等各種水文因子的變化為海星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天然條件,造成幼體存活率增加。

(2) 海星的攝食習性。海星具有向食物豐富地區聚集的習性,主要捕食雙殼貝類、海膽、牡蠣和海葵等。膠州灣做為貝類養殖區域,其底播的牡蠣、蛤仔、扇貝等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環境基礎。

(3) 天敵生物數量減少。受氣候、過漁等因素影響,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其幼蟲的魚類及其他生物數量銳減,為海星生物量的增長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捕食多棘海盤車,成為人類食用海星的習慣

海星捕食其他海洋生物,但人類也食用海星。在青島與北京等地,原本就有食用多棘海盤車的習慣,海邊的市場、攤位(棧橋、劈柴院),甚至飯店與啤酒街的餐廳都有,扒開後食用其體內的生殖腺,類似海膽的吃法,但腥味極重,不若海膽普遍。南方沿海的廣東等地,則有用海星煲湯的食用方式。

蒸熟扒開的多棘海盤車腕足
蒸熟扒開的多棘海盤車腕足
新北市富基漁港的多棘海盤車
新北市富基漁港的多棘海盤車
廣東陽江市煲湯用的平滑花海星
廣東陽江市煲湯用的平滑花海星

臺灣本島海域,未見多棘海盤車分布

臺灣原本在本島海域未見多棘海盤車分布,1995年左右採到的活體都是來自馬祖的東引,但2011年時赫然發現在北海岸的蟹籠中,出現牠們的蹤跡,且數量已經不少,被放在北海岸的富基漁港攤位上販售,但多基於好奇心來購買,未聞有人烹調食用。

長棘海星生態照
長棘海星生態照
捲曲成海膽狀用以保護自己的長棘海星
捲曲成海膽狀用以保護自己的長棘海星

大爆發沒有一定標準,長棘海星每公頃內出現超過30隻就被視為大爆發

因物種、狀況不同,大爆發沒有一定的標準。澳洲的長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 (Linnaeus, 1758),每隻每年可啃食約5至13平方公尺的活珊瑚,自然狀況下約每公頃少於1隻,若每公頃內出現超過30隻就被視為有大爆發的狀況!長棘海星大爆發的原因複雜難測,一般認為長棘海星的大爆發與海中浮游藻類的數量相關,能直接影響海星幼生的食物來源與存活率。海星幼生為浮游動物,會以水中的浮游藻類為食,農業化肥會助長水層中浮游藻類的數量,增加海星幼體的食物與存活率。大型浮游藻類密度每增加一倍,就能造成海星幼生的成長與存活率多10倍。但也有人認為大爆發與聖嬰現象及海星的天敵被移除有關。

解決海星大爆發,目前多以人力潛水捕捉移除為主

目前解決海星大爆發的方式,大概都是以人力潛水捕捉移除為主,因為海星再生能力強,切開的腕足可再生成新個體,因此長棘海星通常以潛水捕捉上岸,再浸泡淡水48小時來殺除牠們。澳洲大堡礁另採用潛水員將海星注射膽鹽的方式在海中將海星直接殺死。多棘海盤車也是以潛水捕撈上岸為目前最有效的抑制方式,還可販售回收一些成本。

以多棘海盤車為例,要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唯有讓其天敵如魚類、法螺及其他大型的海星等有穩定的族群共同存在,互相抑制、平衡,才是海洋生物災害的根治之道。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海漂、海廢、海岸-面臨海洋垃圾威脅的美麗海景

致命陷阱的華麗裝飾-蜘蛛網隱帶的多樣性與功能

探索臺灣獨有的心形怪海膽,揭開海底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