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鍾令和提供
藉由黃豊昌老師所提供臺中太平地區過去 20 年的集集地震資料,筆者將地震之後的地震科學進程做介紹。本次主題是地表震動強度機率分布圖,模擬計算未來大地震會造成的震度與可能發生多大規模的地震機率,以供房屋設計與防災型都更之參考。
2019 年農曆年前期間有好幾個地震發生,讓民眾回想起去年的花蓮地震與大前年的美濃地震,也讓臺灣的地震學家這幾年都很忙碌。但是這些都比不上 20 年前的 9 月 21 日凌晨 1:47 發生的集集地震,造成 2,415 人死亡,逾 10 萬戶房屋損毀與長達快 100 公里的地表破裂-車籠埔斷層,也孕育出本館的兩個單位- 921 地震教育園區與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黃豊昌老師與他 20 年的地震史料
2018 年 9 月斷層保存園區來了一位貴人,家住太平區的臺中建平國小退休教師黃豊昌。他告訴我,在過去 20 年間,他持續紀錄了太平周圍 30 幾個因集集地震破壞的景點,而今年已高齡 71 歲的黃老師覺得他可能沒辦法在繼續下一個 10 年,希望有人可以接棒。在筆者眼中,這 20 年中累積的上萬張災後照片就像一座充滿驚奇、珍貴地震史料的寶山。在集集地震發生即將滿 20 年的前夕,突然有一份這樣的資料送到筆者的面前,老天爺大概是希望借筆者的手,提醒我們體悟臺灣的宿命。未來這一年筆者將會以這些珍貴的資料為基礎,概略介紹過去 20 年地震學家多知道了些什麼。
黃老師還帶筆者前往太平現地考察,一開始他帶我到一個荒煙蔓草的空地。當我還在想到底要看什麼,他告訴我在集集地震之前這裡是 344 戶的社區大樓,地震時就跟骨牌一樣倒塌下來!地震之後就荒廢了!!!他原本想要在這一區買房子的,而死神也從他的腳邊走過,這讓他立志要傾下半生之力,記錄 921 強震以來的環境變化。集集地震過後第 3 天,黃老師就不顧接下來還有發生強烈餘震的可能,拿起相機和筆記本直接衝往地震現場,希望為 921 大地震記錄下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林立大廈間的空地:觸目驚心的地震教訓
我回頭看看空地周圍大廈林立的現在,格外有一種觸目驚心的感覺。原因是這塊空地距離最近的車籠埔斷層有 1.6 公里遠,而且是位在斷層下盤,這意味著大樓是被地震波晃倒的。在集集地震之後氣象局將原本的震度分類往上加了一級:震度 7 級(超過 400 gal 以上),原因是集集地震在中部地區的震度皆超過原先的震度 6 級(超過 250 gal 以上),甚至在日月潭氣象站所測得最大加速度峰值高達 989.22 gal ( 980 gal = 1G 重力加速度)。依照建築法規,在集集地震之前所蓋的房屋,不需要抵抗如此強大的搖晃程度,不需要蓋得這麼堅固,因為越堅固,所需要的建築成本越高。但政府也在地震之後修改了建築法規上的相關規定,讓後來蓋的房屋更加安全。
預測大地震的放棄與地震風險的掌握
近年全世界的地震學者絕大多數已經放棄去預測那不知道何時(或何地)會發生的大地震,因為就算能非常準確的預測地震的發生,民眾所產生的恐慌遠比農曆年返鄉的群體移動可能造成的災難更可怕。現今的地震學者利用模擬的方法將大地震會造成多大的搖晃(震度)與未來可能發生多大規模的地震的機率計算出來。以 2015 年的地表震動強度機率分布圖來看,相當符合近幾年發生地震的位置。這也許有一小部分的巧合存在,因為研究在未來 50 年會發生地震的地區最高也只有 42% 。但是,這樣的研究同時也提供了工程師在設計建築時需要的地震參數,讓未來的房屋在地震發生時不會完全倒塌,以提高民眾的存活率。除此之外,也提供政府在制定防災型都更時一定程度的參考依據。希望這過去 20 年對大地震的了解,可以降低這種天災對臺灣民眾的影響。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