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宮守業提供
在末次冰期(27-18千年前)之時,曾經在高山上發育了山岳冰河,並且形成冰河地形地貌。這些冰河地形的遺跡大部分因為一萬多年來的風化侵蝕而沒有保存下來,但仍有少數幸運的保存在雪山、南湖大山等地。
臺灣第二高峰雪山岩層小百科
雪山為臺灣第二高峰,海拔3886公尺,為雪山山脈中最高者,是臺灣的五岳之一。構成雪山的岩層是始新世的白冷層。由於白冷層中有發達的厚層石英砂岩,在經過亞變質作用之後,形成堅硬的岩層,具有抵抗風化侵蝕的能力,故而在雪山山脈因構造運動而隆起之後,形成高聳的山群。在較早期的文獻中,這些砂岩可能被歸於四稜砂岩。本文依照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年版的臺灣地質圖稱為白冷層。四稜砂岩和白冷層是同時異相的地層。
由雪山向東西方向延伸的稜線是大甲溪和大安溪流域的分水嶺。其東、南方之降雨流入大甲溪上游,而西、北方則流入大安溪上游。雪山一號圈谷之降水流入品田溪,而品田溪匯入七家灣溪,最終流入大甲溪。
圈谷末端的地貌是否為冰河地形提供有利的證據
林朝棨(1957, p. 214)於《臺灣地形》第三節1、2),長約1000公尺,寬約600公尺,最低點海拔約3500公尺,垂直高度386公尺。王鑫等(1998)則認為圈谷終端位於「黑森林」避難小屋後方瀑布群的上方,海拔約3400公尺,長度約1200公尺,寬約800公尺。雖然對於圈谷終端的認定略有差異,但對此谷為冰河形成的地形則沒有異議。
雪山圈谷剖面呈典型的U形谷,兩側有崖錐(talus)堆積而成緩坡,圈谷底平坦向東北緩傾。圈谷末端有石堤狀的地貌,最可能的解釋為冰磧(moraine)沈積物堆積而成。王鑫等(1999)更進一步描述了雪山一號圈谷中3個與圈谷方向平行的側冰磧(moraine),6個和圈谷方向垂直的端冰磧(terminal moraine),和6個由冰河旋轉滑動形成的冰坎(cirque threshold)。
探訪壯闊的U形谷,遠眺大霸尖山
以往登臨雪山必須由環山部落出發,先攀登志佳陽大山,才能前往雪山,非常辛苦。自從由武陵農場起登,經雪山東峰登主峰的路線開闢之後,今日雪山已經是相當大眾化的路線,成為臺灣登山愛好者最熱門的目標之一。筆者於去年11月由位於武陵農場之內,海拔2100公尺的登山口出發,先登上雪山東峰,夜宿三六九山莊(海拔3100公尺),次日攀登雪山主峰。圈谷地形自然是此行主要的觀察重點。
鑽出所謂黑森林,視野豁然開朗,就已經進入圈谷(圖1)。往西南方向遠遠即可看見雪山主峰。步道沿圈谷東南坡向圈谷頂端前進,大部分時間走在崖錐的碎石坡上。半路上有一座2016年才設立的無人氣象站。上行到谷頂,回頭一望,壯闊的U形谷盡在眼前(圖2)。遠遠可以看見大霸尖山,由雪山到大霸尖山這一段稜線就是著名的聖稜線。
在圈谷頂部,筆者發現白冷層砂岩中的波痕構造(ripple mark)(圖3),符合白冷層沿岸沖積平原、河口至三角洲的沈積環境。更近的觀察可以發現砂岩表面密布了疑似的擦痕(striation)(圖4),符合前人描述的冰河地形特徵。
登主峰前,有一片被森林火災燒過的玉山圓柏(圖5),其光禿的枝幹,和鄰近仍然活著的玉山杜鵑和玉山小檗對比鮮明,呈現一種奇特的美感。終於登頂時(圖6),站立在3886公尺高處,聖稜線、雪山西稜、雪山主東稜線、志佳陽大山一一都在眼前。遙想數萬年前,此處一片白茫茫大地,冰雕深谷,雪磨堅石,而今安在哉!豈當真「山形依舊枕寒流」乎?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