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哺乳動物如何覓食?牠們有什麼生態習性?讓專家研究、研究!


圖 / 楊茵洳提供  

研究哺乳動物的覓食習性,除了傳統的調查方法,穩定同位素分析也能探究動物的覓食生態,如利用質譜儀測量不同物種的組織中留存的穩定同位素比例,可以解析複雜生態系中的食物網結構,以更大的時間與空間尺度來檢視動物的覓食習性。

(圖 / 辜怡釩拍攝)

了解哺乳動物的覓食習性可做為制訂保育政策的重要資訊

食物資源常常是影響哺乳動物個體生長、繁衍,乃至於整個族群興衰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探究牠們的覓食習性也就成為了解哺乳動物生態習性的重要工作。大部分哺乳動物的生殖策略,都以生產少量幼獸且投入相當大的親代照顧(如一段長時期哺乳、教導覓食、狩獵技巧等),因此地區性的族群數量通常不會太大。也因此,當牠們的棲地環境受到自然或人為因素破壞時,如水災、旱災、大規模的整地利用開發等,首當其衝的往往是這些數量較少、且位於食物鏈上層的動物,尤其是大體型的獸類。那些容易受到環境變動衝擊的哺乳動物,經常是人類保育自然環境時,保護管理的重要對象,因此,了解牠們的覓食喜好性,可做為制訂保育政策的重要參考資訊。

哺乳動物是食物網中的捕食者,但也可能成為其他動物的獵物。圖為黑翅鳶在玉米田捕食巢鼠。
哺乳動物是食物網中的捕食者,但也可能成為其他動物的獵物。圖為黑翅鳶在玉米田捕食巢鼠。
水鹿可見於臺灣的中、高海拔地區。日行性,常以森林下層與其高度相當的葉、嫩芽為食。
水鹿可見於臺灣的中、高海拔地區。日行性,常以森林下層與其高度相當的葉、嫩芽為食。

調查野外大型哺乳動物的食性了解其覓食生態習性、甚至可區分各成長階段和不同性別個體的食物喜好

觀察野生哺乳動物的覓食行為,是了解牠們食性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大部分的野生哺乳動物不易親近,所以也可能採行間接的研究方法,像是分析動物的糞便、鑑識消化道的內含物、到獸類常去的覓食點調查其潛在食物物種 (如透過植物咬痕、食物殘餘)、訪談當地居民對動物食性的認知等。以擱淺的鯨豚為例,檢視擱淺鯨豚的胃袋內容物,可了解每隻鯨、豚在生命最後階段的食物組成,雖然僅能從其中鑑別短期的覓食狀態,但若經過長期累積不同鯨、豚的胃內容物的鑑識分析,則可推估牠們可能的食物種類及可能食用的量,並了解其食物組成的比例,進而幫助我們了解牠們的覓食生態習性、甚至可以區分出各成長階段和不同性別個體的食物喜好。

日行性的食蟹獴喜歡居住在水邊、濕地,或靠海丘陵地帶,近年在都會區綠地也曾零星出現。除了蟹類外,也吃魚、蝸牛、嚙齒類、鳥、兩棲爬蟲類及昆蟲。
日行性的食蟹獴喜歡居住在水邊、濕地,或靠海丘陵地帶,近年在都會區綠地也曾零星出現。除了蟹類外,也吃魚、蝸牛、嚙齒類、鳥、兩棲爬蟲類及昆蟲。
體型強壯、又被稱作月熊的臺灣黑熊為雜食性,喜歡吃堅果、嫩草葉、幼芽、果實、漿果,有時亦會覓食昆蟲及有蹄類動物。
體型強壯、又被稱作月熊的臺灣黑熊為雜食性,喜歡吃堅果、嫩草葉、幼芽、果實、漿果,有時亦會覓食昆蟲及有蹄類動物。

穩定同位素分析也是探究動物覓食生態的利器

1919年,英國化學家Francis W. Aston建造及利用雙焦質譜儀,證實了化學元素「氖」具有3個同位素(Isotope),從此開啟人們對同位素的認知,他也因此於1922年獲得諾貝爾獎。同位素是指某種特定化學元素之下的不同種類,且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佔在同一位置,因此而得名。而穩定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質子數與電子數,但中子數不同,且不具有放射性或是半衰期非常長的同位素,例如碳穩定同位素就包含13C和12C,其中13C的原子核的中子數量比12C多1個,重量(原子量)也就比12C大1。由於同位素間的原子量不同,以致於它們的物理或化學性質-例如在氣相中的傳導率、分子鍵能,以及它們在生物體中的生化合成和分解速率等,會有些微的不同。因著上述的差異特性,從1970年代起,穩定同位素分析法逐漸被應用在動物的食性研究上。動物直接食用或間接利用食物鏈中的生產者-植物,所攝入的營養成分用於維持其基本生理運作、成長和生殖。而植物依其對光合作用的機制不同,主要可區分為C3植物和C4植物,剛好這兩類植物的碳穩定同位素值也有顯著差別。早在1971年,Smith and Epstein 兩位學者就發現:C3植物的δ13C介於-25‰~-34‰,平均約-27‰;而C4植物的δ13C則介於-11‰~-17‰,平均約-13‰。因此,藉由分析動物體內組織的δ13C,可以得知動物對不同光合作用型植物的利用情況。此外,動物在消化的過程中會產生同位素分化作用(fractionation),較輕的同位素(例如氮的穩定同位素14N)由於分子量較小,較容易被消化系統所吸收而留在體內;反之,較重的同位素(例如氮的穩定同位素15N)則會有較大機率被排出體外。然而在同化作用(assimilation)的吸能過程時,卻常常留住較重的同位素(如15N),並排出較輕的同位素(如14N)。由於同化作用,使得動物組織的某一類群的同位素訊號會較來源食物來得高。當人類了解穩定同位素在生物組織加強聚積的生化特性後,便可藉由化學分析(如利用質譜儀測量不同物種的組織中穩定同位素比例),解析複雜生態系中不同生物在食物網的階層。整體而言,在食物鏈中每增加一個營養階層,δ13C數值增加約1‰,而δ15N值則增加約3.4‰。應用於解析動物的食性生態時,通常以δ13C值推估牠們利用C3和C4植物做為營養來源的組成比例;而δ15N值則可應用於推估動物在生態系中所佔據的營養階層,以更大的時間與空間尺度來檢視動物的覓食習性。

黃喉貂為臺灣特有亞種,本地亦稱其為羌仔虎或黃葉貓,會以小群體方式合作獵捕體型比牠們大的山羌。
黃喉貂為臺灣特有亞種,本地亦稱其為羌仔虎或黃葉貓,會以小群體方式合作獵捕體型比牠們大的山羌。

哺乳動物是保育的指標物種研究結果可提供改善其生存條件的參考

哺乳動物通常被當作保育的指標物種,分析哺乳動物的覓食習性,除了可以更深刻地認識牠們對於食物與棲息環境的需求之外,研究結果更可提供改善其生存條件的參考,進而維護棲息地生物多樣性,以及良好的棲地品質。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誰來造訪科博館?伊甸園中的食蟹獴,嬌客入園短暫旅宿!

優雅巨獸的復原之路-藍鯨

蘭嶼的海洋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