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漫畫博物館籌設前期之觀察與反思:文化與行政的二律背反?

文化部於 2017 年起推動「國家漫畫博物館(2017 – 2029 年)」公共建設計畫,可視為鄭麗君部長任內,積極以歷史論述重構的各種公共建設佈建,作為重新建構臺灣本土認同與歷史詮釋視角的一部分。

「漫畫」為大眾流行文化之一環,自有其所依循之商業模式與次文化。經常被視為屬於小眾/特定族群,甚至從藝術史的角度言,每每引發激烈辯論,關於「漫畫」是否屬於藝術創作的範疇,具濃重次文化的「漫畫」與「國家」/官方政策之間得以構連,甚且與具有殿堂形象的「博物館」機構並置,這其中牽動著何種作用與想像,為本文所欲探索之起點。

國家漫畫博物館從中央政策定案,到宣稱與臺中市政府合作,復歷經重新選址等周折,最後擇定以文化資產活用方案來設置博物館;其博物館籌備工作等軟體規劃與硬體建構磨合等課題,讓博物館籌設的戰線牽動涉及更廣,忽略攸關設置漫畫博物館的內涵與價值討論,使文化成為服務於行政的功能性存在,陷入失去文化批判性能量的危機。在博物館籌設開館緊鑼密鼓之際,本文從構思規劃籌備階段的各種折衝協商為主要論述思辨場域,試圖從這些價值辯證中,提出對漫畫博物館想像性願景的觀察與反思,以對話於即將落成的文化行政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