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與我之間:《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特展之觀眾研究

布袋戲是富含文化與藝術價值的臺灣傳統戲曲,更是見證臺灣歷史發展的重要無形文化資產。面對布袋戲文化快速流逝的現況,2021年時,國立臺灣博物館以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所捐贈的布袋戲文物為基礎,規劃《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特展。本研究以該特展為場域,徵求24位觀眾,透過訪談與個人意涵圖,並參照臺灣的布袋戲發展脈絡,探討觀眾對「布袋戲」有何經驗與認識?在參觀展覽前後,對於「布袋戲」的想法有何差異?而觀眾對本特展的看法與感受又如何?

首先,研究發現受訪觀眾主要透過宗教活動現場演出及電視節目觀看布袋戲,這兩類場合正是臺灣布袋戲文化於興盛時期的主要傳播媒介。從不同世代觀眾的個人經驗,更可一窺布袋戲的發展脈絡,從宗教活動場合的演出,以及金光、霹靂形式的電視節目,到轉化為藝文表演與文化教育素材。在觀眾參觀前的個人意涵圖與訪談內容中,多為簡述自身經驗與具體布袋戲人物角色等基礎認知;而在參觀後,多達近半數觀眾主動提出有關布袋戲文化消逝與傳承的想法。同時,可瞭解觀眾對戲偶製作的主題內容較感興趣,且心理測驗遊戲能引發觀眾參與。然而,受訪觀眾亦表示,整體展覽較缺乏互動性,可能難以引起對布袋戲不熟悉的觀眾投入其中。據此,本研究建議,面對高度動態性質的布袋戲文化,博物館應在靜態戲偶展示的同時,試圖透過能引起多樣世代產生共鳴的事物,結合互動體驗或動態活動,強化展覽與觀眾的連結程度與互動價值,實踐對大眾的文化資產教育功能。

初探多媒體互動裝置對觀眾的吸引力與知識傳遞: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之「古生物大展」為例

澎湖生活博物館常設展留言卡之初探

如何製作原住民科學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