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食物展演建構策略: 以「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為例

臺灣人講究飲食、精於烹調、追求美食,如何好好吃?是長久以來社會關注的議題。面對全球飲食革命、多元飲食文化和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近幾年來,臺灣各地的博覽會、文創園區、博物館、美術館、地方產業館、大學或學術機構,紛紛推出和食物相關的展演活動,以各個角度表達食物所交融碰撞產生的主/客、人/我、我群/異己、生產/消費等多元關係。本文除了嘗試理析臺灣社會發生之食物展演操作形式,背後可能傳遞的在地內涵,同時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為例,深描特展團隊如何企圖呈現史前時期到當代多樣族群飲食的面向,述說臺灣在地飲食文化的故事,包括:食物扣連的生態和信仰傳統、社群身份識別、市場交換經濟等之生活經驗,爭議食物對後工業化社會生活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由於該特展從日常熟悉的經驗出發,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訴說閩南、客家、眷村等聚落雜居之大傳統與小傳統之間,飲食習慣之豐富文化內涵,涵蓋日常生活、歲時祭儀與生命禮俗等時期,兼及臺灣原住民飲食文化的智慧和特色,推出後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和迴響。因此,本文透過觀眾的參與和問卷回應,檢視其中隱含與展示文本的互文性,藉由地方知識複雜的符號與實踐,效驗博物館食物展演如何被想像、理解和建構的意義。

在婆羅洲雨林裡重新認識西谷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