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片保存到數位修復?臺灣電影文化資產機構的兩個自主修復案例

行政法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為臺灣兩座重要的非營利電影文化資產機構。它們獨特之處,在於長期致力保存臺灣電影檔案,蒐集典藏了大量的膠捲影片。近年,它們不約而同地投入數位修復的嶄新領域,從無到有地建置設備、培育人才,以及各從國家電影組織與學術教育機構之視角,完成首部自主數位修復電影長片 ── 前者為《空山靈雨》、後者是《薛平貴與王寶釧》之任務。

本文從一個提問出發:在強調影片保存的電影文化資產研究領域,數位修復的本質概念與實踐意義為何?藉由探討「影片保存」與「數位修復」的差異,以及上述兩個修復案例,本文認為:有別於秉持不介入的影片保存工作,數位修復是一個不斷修補或重建所謂「原作」的再書寫過程。而自主數位修復對於臺灣電影文化資產機構的意義在於 ── 透過主導修復模式與集體介入文本,兩機構電影檔案員書寫出迥異於過往取徑的電影史;以及更進一步地,在公開解釋猶豫抉擇與主動結合公眾討論之過程中,試圖創造數位修復的當代價值,乃至傳達電影保存的終極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