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使用動物骨骼?臺灣更新世晚期鹿角槌,拿來當器具!


圖 / 梁子儀、楊子睿提供  

澎湖水道的位置圖(引用自科博館線上蒐藏庫http://pscloud.nmns.edu.tw/Uploads/content/knowledge/news09/images/p01.png)

臺灣西南部的外海,介於澎湖群島與臺灣島之間的澎湖水道,過去產出了許多第四紀的哺乳動物化石,這些化石的表面有時甚至會有人類使用過的痕跡,究竟過去的人類曾經如何使用這些動物骨骼做為器具呢?

澎湖水道撈獲四不像鹿角化石,看見人為的使用痕跡

澎湖水道位於臺灣西南部外海,漁民打撈過程中可發現許多第四紀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便有為數眾多的四不像鹿角化石。本文所介紹的這件四不像鹿角表面帶有白色的海生附著物,且可以明顯觀察到鹿角基部的磨損,以及主幹上布滿大量人為的使用痕跡,甚至有因多次使用而導致的輕微彎曲。

四不像鹿角化石角槌(外側視角)
四不像鹿角化石角槌(外側視角)
内側視角
四不像鹿角化石角槌(内側視角)

「澎湖水道」在哪裡?「黑水溝」埋藏許多珍貴化石!

「一手三枝香,枝枝有神明,拜託媽祖婆啊伊著保庇,平安到淡水。咱的祖先伊,伊唐山過臺灣……」,還記得這首民謠嗎?這首民謠闡述著當年先人冒險穿越臺灣海峽來臺開墾的危險與艱辛,而其中那段造成無數人喪命的航道,成為先民的夢魘—黑水溝。「黑水溝」介於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之間,由於洋流流經,加上澎湖西側海域為淺灘,大部分水流匯集於深度較深的東側海域(水深一般為70至80公尺,最深處可達200公尺)。大量流向東部的潮水,造成水勢湍急險惡,同時也因為水流帶走了載浮載沉的沉積碎屑,使得陽光無法被水中的物質反射,故此處水域顏色較深,成為先民口中的「黑水溝」。而這條南北總長約200公尺,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水溝」,正是埋藏許多珍貴化石的「澎湖水道」。

澎湖水道的位置圖(引用自科博館線上蒐藏庫http://pscloud.nmns.edu.tw/Uploads/content/knowledge/news09/images/p01.png)
澎湖水道的位置圖(引用自科博館線上蒐藏庫)

什麼是「澎湖動物群」?古菱齒象、水牛、犀牛……通通有

距今4萬年至1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地球進入冰河時期,臺灣海峽一帶的海平面下降了100公尺以上,海底暴露出來,形成一片溫帶草原,許多溫帶草原生物棲息於此,爾後牠們的屍骨便在原地被掩埋沉積,成為今日的「澎湖動物群」化石。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漁民在此陸續捕撈到許多脊椎動物的化石。其中包含較大型的古菱齒象、水牛、犀牛、虎、鹿、馬、鱷以及鯨豚等生物,也有體型相對較小的鬣狗、豬與龜鱉類物種,甚至曾經發現過澎湖原人的下顎骨化石,這些化石能幫助我們了解當時的生存環境。除此之外,澎湖水道也曾打撈到少許的智人股骨,甚至還有明顯人工鋸痕的四不像鹿角。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澎湖水道一帶,很可能就已經有人類在此生存活動,並且將四不像鹿角做為工具使用。

化石可以用撈的?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化石是埋在岩層裡面,且需要用各種工具把它們挖掘出來。然而,澎湖水道一帶在冰河時期結束後,海平面逐漸上升,這片生機蓬勃的大草原就如同亞特蘭提斯一般,被海水淹沒而塵封於海底。這些被封印於海底的化石很難被「挖掘」出來,要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多是藉由漁船的拖網捕撈才得以上岸。由於底拖的魚網空隙較大,體型相對較大的古菱齒象與水牛骨骼,以及四不像鹿角等化石,比較容易被打撈上岸。但可惜的是,這樣底拖打撈的方式,化石很容易受到碰撞而出現缺痕或斷裂,導致最終上岸後很難找到保存完好的化石。

如何分辨「四不像鹿」?4大特徵報你知!

在漢代至清代的歷史文獻中曾記載長江三角洲有許多野生的四不像鹿。而化石紀錄也指出,四不像鹿主要分布於中國東部平原、黑龍江流域以及俄羅斯西部一帶。至於臺灣是否也發現過四不像鹿的蹤跡呢?答案是有的,「澎湖水道」曾經發現眾多的四不像鹿化石。學者認為,這些四不像鹿生存於更新世末的冰河時期,由於海平面下降,臺灣海峽浮出海面形成陸橋。原先生活於長江至淮河一帶(江淮地區)的鹿群,為了躲避寒冷的天氣,成群結隊地遷徙至較暖的南方,最後停留於此。

四不像鹿的鹿角有以下4大特徵:

一、角幹在離頭部一段距離後才分為前後二枝。

二、前枝會分成兩個叉,並且會再分出數個小叉。

三、後枝筆直往後方延伸。

四、鹿角上有許多瘤狀的凸起。

臺灣古生物愛好者鐘岳笙筆下的澎湖動物群四不像鹿復原圖
臺灣古生物愛好者鐘岳笙筆下的澎湖動物群四不像鹿復原圖

用鹿角槌作敲擊的工具,很可以喔!

這件標本後枝的部分雖已斷裂,但仍可根據其角幹在離頭部一段距離後才分兩枝,以及表面的多瘤狀突起,辨認為四不像鹿的右鹿角。與一般的角基所呈現的粗糙顆粒感不同,此件標本的角基被磨損致十分光滑,因此可以推測其曾經受過大量敲擊導致而成。此外,角環幾乎完全磨損且周圍表面具有不尋常的剝落,也可能是因敲擊所造成。鹿角的主幹內、外側布滿密集的使用痕。主幹應該是使用時的手持位置,可發現此處因為使用過度而導致主幹輕微彎曲。從以上證據得知,這件化石標本很可能曾被當作槌子使用。

四不像鹿鹿角外側,大量的使用痕、磨損的角基。
四不像鹿鹿角外側,大量的使用痕、磨損的角基。
四不像鹿鹿角内側,大量的使用痕、主幹輕微彎曲。
四不像鹿鹿角内側,大量的使用痕、主幹輕微彎曲。

澎湖水道出土不少帶有人工鋸痕的化石,主要以四不像鹿角為主,也在牛掌骨、象股骨表面發現過,顯示更新世晚期的臺灣海峽已有不少人類活動。另外,中國漁民曾在1990年代,於澎湖水道西側海域撈獲2塊距今2.6至1萬年前的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肱骨化石。晚期智人的外形特徵已和現代人無明顯差異,並且能精製石器和骨器。「人類單地起源說」主張智人源於非洲,在距今大約5萬年到10萬年間遷移出非洲,取代亞洲的直立人和歐洲的尼安德塔人,爾後遷移至世界各地。順帶一提,澎湖水道也曾出土過一件澎湖原人的下顎化石,研究顯示其年代為19至45萬年前,為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或許這件標本曾經被澎湖原人所使用過也說不定。不過,由於澎湖水道大部分打撈上來的化石,年代大概都是1萬至4萬年前為主,極少有超過20萬年以上的化石。就年代上推測,晚期智人反而與這件鹿角的年代比較吻合,所以,這件鹿角槌是否很有可能曾被晚期智人使用過呢?都有待更多的研究證實。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這顆恐龍蛋是誰的?!

屎有明訊:恐龍便便裡的名堂(15) 晚侏羅世:莫里遜層的難題(中)

恐龍化石群聚地!走訪亞利桑那州自然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