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古蹟歷史軌跡:國立臺灣博物館古蹟修復展覽評論

博物館肩負文化資產的保存、研究與展示等功能,在國內,國立臺灣博物館 4 座館舍皆為見證臺北城區發展的關鍵古蹟。究竟,博物館如何透過展覽途徑,再現古蹟歷史軌跡,並呈現古蹟修復歷程?展覽中關注的展示主題與內涵,以及展示設計的呈現手法為何?本文選擇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南門館、鐵道部園區,針對 3 館舍的古蹟修復展覽進行評論。

透過實地考察發現,古蹟修復展覽主要配置 3 單元主題面向:古蹟生命史與相應社會文化脈絡、古蹟建築特色、古蹟修復過程,且隨著國立臺灣博物館不同時期的館舍規劃,3 案例在呈現修復過程的論述層次有所移轉。而在展示手法上,透過建築構件實物、文件與書圖、模型,能使觀眾較具體及近距離認識建築特色與修復過程。不過本文建議展示需經適當詮釋,引發觀眾思考其歷史價值。此外,展覽將原存於古蹟各處的建築遺構、工法、設備等,透過現地展示,不僅能使觀眾一窺建築特色,更可瞭解修復過程的議題。然而因現地展示分散於館舍各處,本文建議在規劃上,可採用古蹟歷史軌跡為主體的敘事脈絡,搭配展覽摺頁,強化展覽整體與現地展示的連結,並激發觀眾參觀動機。期望本評論可供未來相關展覽的實務參照,深化當代博物館的文化資產教育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