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 2024 年 7 月筆者赴印尼藍碧海峽潛水拍攝當地海洋生物潛旅紀行系列之第 3 篇。本篇敘述在當地拍攝生物的過程,包括在臺灣緣慳一面的火焰烏賊和擬態章魚、行為逗趣的條紋蛸(椰子章魚)、以及一種模仿海綿質地保護色的未知種烏賊。
(續上篇)
前文曾提及,來藍碧海峽潛水,主要是可以在一趟潛旅當中,拍攝到許多新奇的海洋生物;但更重要的,是一些在臺灣周邊海域總是匆匆一瞥,或是擦身而過的珊瑚礁小怪物們,藉由當地潛導的協助,能夠從容順利地拍攝到令人滿意的畫面。
例如那幾種在臺灣有紀錄卻不那麼常見的頭足類動物。
珊瑚礁的忍者系小怪物 – 頭足類
頭足類的烏賊和章魚,對潛水人來說無疑是最具魔幻色彩的一群生物。
在地形複雜的珊瑚礁中神出鬼沒,善於變換顏色和質地的皮膚,不論是在斑駁的礁岩,或是紛雜的珊瑚叢,都有如披上隱形斗篷,足以讓粗心的潛水人視而不見。但若行蹤敗露,身上的體色便會開始不斷瞬息萬變,從纖細條紋變到巨大斑塊,像是要迷惑對方,為自己爭取逃命的時間。章魚能貼附在岩壁上滑行,有如能抵抗地心引力的果凍,尋找可藏身的縫穴;烏賊則是懸停在半空中,一面幻化體色,一面評估逃亡的路線,等待時機成熟,將蓄積在體內的水透過靈活的漏斗口噴洩而出,瞬間不見蹤影。
這次不辭千里來到藍碧這個微距天堂,當然想把在臺灣沒有分布或是難得一見的海洋生物影像,通通收錄在相機的記憶卡中。自從博比特蟲、泗水玫瑰及麒麟魚,已經確認收納,接下來就是在臺灣東北角一直有觀察紀錄,卻總是輪不到我遇見的兩種頭足類 – 火焰烏賊與擬態章魚。
在海底漂浮搖曳的火焰
旅程中的一天,我正在拍攝一隻指甲大小的躄魚,一路跟著牠在沙地邊游邊走了 5 公尺左右,耳邊突然傳來急促的氣瓶敲擊聲。聽得出來潛導相當興奮,因為那陣敲擊持續了超過 10 秒,我只得跟那隻小躄魚匆匆告別,準備轉身前往。
一轉頭,就看到潛導的手燈聚焦在沙地上一個宛若漂浮的身影,是一隻火焰烏賊!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火焰烏賊 Metasepia pfefferi ,深褐色的橢圓形外套膜上有多個圓弧形凸起,腕足短而寬扁。頭部、外套膜背部及腕足上有鮮豔的紅色、黃色或白色的斑紋,相當醒目。如此鮮豔的體色,正是牠們用以昭告天下的警戒色 – 別惹我,我有毒!
這隻 5 公分長的火焰烏賊,完全無視我和潛導,用腹部的兩隻寬短腕足,以穩定的步伐在沙地上逛大街。我把相機架在牠的斜前方,牠也毫不畏懼,就正對著鏡頭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一面展示全身「跑馬燈」般的變色模式:黑色、褐色、白色黃色的斑紋,從外套膜到觸手不斷輪轉閃爍,這是火焰烏賊受到威脅時的典型反應。如一團快速閃動火焰般的鮮豔體色,正是牠們的英文俗名 flamboyant cuttlefish 的貼切寫照。
之後的潛水,我還在一個橫躺在沙地上、鏽蝕斑駁的馬口鐵空罐裡,發現了 7 – 8 顆藍莓大小的火焰烏賊卵,卵中的胚胎已經大致成形並且看得到眼睛。雖說這樣一個會隨地翻滾的空罐,不算是個理想的產房,不過像這樣一片沙泥海底,火焰烏賊媽媽大概也沒有太多的選擇吧!
百變的擬態章魚
擬態章魚 Thaumoctopus mimicus 也是我們這趟潛旅指名懸賞清單上的前幾名物種之一。 1998 年這種全身體色鮮明的章魚,被首次正式記錄的地點,就是印尼的蘇拉威西島。牠們的主要棲息地,是在近岸或是河川出海口的沙地海底,而非礁岩或珊瑚礁地帶。藍碧潛導建議我們,要拍攝擬態章魚最好等到晚上牠們出來獵食的時候,因為白天牠們大多躲在沙地中潛伏休息。於是,我們特地為此安排了一次夜潛。
一下水,潛導們就開始專心一意地用燈光在沙地表面上搜尋匍匐的身影,也用手中的探棒斜斜地淺插入沙底,看看是否有小怪物藏身在沙中。不出 10 分鐘,不遠處就傳來急促的敲擊聲和快速閃動的燈光信號,所有人立即往信號來源處集合。
在一盞大燈的照耀下,一隻直徑 30 公分的擬態章魚匍匐在沙地上。在腕足群的中心,掛著一組嬌小的頭部與外套膜。這隻章魚被不同方向好幾盞燈包圍,焦急地想找一條路逃生, 8 隻布滿褐色與白色相間條紋的粗壯腕足,不斷在沙地上移動探索。
生物學家發現,藉由改變體表顏色和質地,以及 8 支觸腕的擺放姿態,並展現特定的動作,擬態章魚能相當精確地模擬 15 種海底生物的樣態,用以吸引獵物、躲避掠食者、甚至模擬天敵的掠食者來嚇阻對方。如此需要高度神經肌肉協調的能力,讓擬態章魚聲名大噪,也讓科學界對魚頭足類的智力程度有了新的體認。
不過當天那隻擬態章魚,在我們拍攝即將結束前,僅僅小露一手,模仿了比目魚游泳,算是一種交差了事嗎?
蚌殼精章魚
隔天在潛水船上我暗自思索,這一趟旅程,既然火焰烏賊和擬態章魚都拍到了,那麼我再許願一睹椰子章魚(coconut octopus)的本尊風采,應該不算是奢求吧?
不過那天莫非定律卻發揮了威力,一整個早上兩次潛水,一隻章魚都沒見到,也沒有拍到什麼新奇的生物。到了下午,我終於耐不住性子,在船上跟潛導提起,椰子章魚還沒拍到的事情。只見他還是那副老神在在的神情,跟我比了個 OK 的手勢,就轉頭繼續用當地方言跟其他潛導聊天去了。其實我到現在還在懷疑當時潛導到底聽不聽得懂我講的英文,不過,至少 coconut octopus 他應該有聽懂吧!
果然,就跟之前幾次一樣,下水沒多久就聽到潛導敲氣瓶的聲響,過去一看,潛導的探棒指向一隻椰子章魚,正夾在兩片立著插在沙地上的蚌殼中間,一副警戒的態勢。
分布遍及西印度太平洋海域的椰子章魚,學名是條紋蛸 Amphioctopus marginatus ,棲息於近岸淺海的沙泥質海底。牠們經常被發現利用空椰子殼作為護身之用,因而獲得了椰子章魚的別名。
這種習性堪比甲殼類的寄居蟹,只是條紋蛸不像寄居蟹對螺殼那般鍾情,只要空間足夠,椰殼、蚌殼、螺殼,甚至海廢空瓶或塑膠杯,都有可能被牠們拿來利用。尤其牠們會將兩片蚌殼把自己「夾」在當中,用腕足和吸盤模仿雙殼貝開闔的行為,讓我想起了臺灣民俗活動裡的蚌殼精。然而,條紋蛸要獵食或交配的時候,仍然會果斷離開藏身之所,出外行事,不似寄居蟹做什麼事都拖著沈重的殼,除非到了換殼的時候才會離開。
不過,在資源稀缺的狀況下,條紋蛸也會帶著椰殼或蚌殼「跑路」:牠們用數隻腕足抱著凹面朝上的殼,僅用 3 – 4 隻腕足在沙地上快速顛躓移動。這種名為踩高蹺(stilt walking)的走路方式,活像一個穿著蓬蓬裙的仕女,拉起裙擺狂奔的模樣。
剛拍完踩高蹺的條紋蛸,耳邊又響起了敲氣瓶的聲音,心想我們該不會運氣這麼好,一趟潛水連續撞見 3 隻椰子章魚?過去一看,還真的是,而且是另一種變色狀態的個體!
常見狀態下的條紋蛸,體色呈斑駁的淺褐色到棕褐色,並帶有枝脈狀的細紋,能在沙泥地的環境中提供很好的保護色。但偶爾也會變換成紫色至深紫色的體色,觸腕的吸盤側為帶藍色的白色,在棲地中十分醒目。至於這種體色在行為或溝通上所代表的意義,目前仍不清楚。
偽裝成海綿的小烏賊
懸賞清單上的 3 種頭足類,在條紋蛸也搜集到後,算是了卻一樁大心事。檢查過氣瓶殘壓和潛水時間都還有餘裕後,我就進入輕鬆的放呆潛水模式。走馬看花之際,在一叢黃色的海綿旁邊,不經意看見一個漂浮的小影子閃入海綿背後。
我放輕動作,繞到海綿背後一看。呵,是一隻不到 1 公分的小烏賊。我湊上前想近距離觀察,小烏賊沒有逃走,卻又繞到海綿另一面,跟我玩起捉迷藏的遊戲。我找好位置,把相機調到錄影模式,一眼看著觀景窗,一隻手繞到海綿後試圖把牠從躲藏的位置逼出來,另一隻手準備按相機按鈕。就這樣雙方來來回回玩了幾分鐘,總算錄下一些畫面。正好這時潛導也過來提醒我該上浮了,順勢結束了這一趟潛水。
回到船上檢查剛剛拍攝的畫面,發現這隻紫色小烏賊的體表質地,竟然和海綿十分相似,不只同團潛友們嘖嘖稱奇,連當地幾位潛導也表示沒有見過烏賊的皮膚可以表現出這種質地。
隨著潛旅進入尾聲,我們也該收心準備回程。不過在登上回程班機之前,我們還有一個期待已久的陸上景點要去拜訪。
(待續)
延伸閱讀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