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熱心記錄物種及生態現況的臉書朋友們,紛紛成為分駐各地現場的公民科學家,不僅協助我們取得第一手的標本及相關訊息,甚至提供許多極有用的標本。本文記錄這些公民科學家們在科博館無脊椎動物學門蒐藏研究上的貢獻。
疫情中公民科學家共覓野外無脊椎動物寶藏
近年一方面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一方面因為採集經費的緊縮,因此進行野外採集的數量銳減。幸好拜網路社群的發達,在「台灣魚類+深海底棲生物討論小站」、「恆春半島潮間帶」、「金門潮間帶」、「 Cephanews 」、「海膽秘密花園」、「水下生物辨識圖鑑團」、「蝸蝸園 - 台灣陸生蝸牛交流園地」等無脊椎動物相關的臉書網頁上,每天都有許多熱心的民眾拍攝、上傳各地的無脊椎動物影像及出現的地理資訊。透過臉書的即時分享與互動性,讓我們一方面可以協助民眾解惑,幫助大家查找較為正確的分類資訊及參考資料,一方面也可以從中獲得許多物種的分布現況及影像資料。更重要的是,可以有重要或較佳標本的即時訊息,讓我們可以迅速聯絡各地的臉書朋友們,協助我們取得第一手的標本及相關訊息,熱心記錄物種及生態現況的臉友們,也成為分駐各地現場的公民科學家,協助各個研究單位觀察、紀錄各種科學現象,甚至取得極有用的標本。
以下記錄幾個在科博館無脊椎動物學門發生的例子,來見證這些公民科學家們在博物館的蒐藏研究上的貢獻:
在擱淺鬚鯨上的罕見寶貝:耳條茗荷
「台灣魚類+深海底棲生物討論小站」及「恆春半島潮間帶」的臉友張容嘉小姐,身兼海生館的導覽員及鯨豚協會的義工,具有豐富的野外處理標本的經驗。 2020 年 1 月 25 日,正值農曆年期間,筆者突然在山上接到她的來電,通知在台東長濱海邊有一條擱淺的大型鬚鯨(後證實為藍鯨寶寶)身上勒住一條粗纜繩,上面長滿奇特的茗荷類,同時傳來現場拍攝的照片,我發現是先前只在喙鯨的雄鯨牙齒上發現過的耳條茗荷,當場請她協助採集一批,提供科博館及海生館當作研究、典藏用標本,因此替這次「藍鯨事件」保存了狀況最佳的一批耳條茗荷標本,也替兩館各典藏了一批極為罕見的茗荷類標本。
金門潮間帶的無脊椎動物
「金門潮間帶」是小金門的洪清漳老師及金門的黃秀婷小姐,幾乎每天在金門潮間帶進行觀察、拍攝記錄並上傳照片的臉書網頁,他們的努力讓金門的潮間帶生態每天活生生地呈現在大家面前。一幅幅精彩的照片與影片,呈現了與臺灣本島潮間帶極度不同的物種與生態;在臺灣需要潛水或漁船底拖才看得到的物種,例如直徑超過 60 公分以上的斑沙海星、各種瓜參類、海羊齒及陽燧足,刺絲胞動物的水母、軟珊瑚及各種海筆類,各種頭足類的章魚、烏賊與耳烏賊,超過 170 種以上的海蛞蝓,各類臺灣罕見的多毛類、帚蟲動物,在金門沿海超大的潮差之下,都出現在潮間帶的退潮區。數年間不但出版了介紹金門潮間帶生物的圖鑑,還出版了專門介紹金門海蛞蝓的專書,詳細紀錄了 169 種金門海蛞蝓的型態與生態,並附上精彩的生態照片。同時,洪清漳老師還協助科博館取得多種在大陸閩南沿海潮間帶才採集得到的無脊椎動物標本,例如:曼氏星楯海膽、雷氏餅海膽、可疑翼手參等。
「Cephanews」帶你一同揭開頭足類的神秘面紗
「 Cephanews 」是旅居澳洲的鍾文松博士夫婦,與一群臺灣的頭足類愛好者所共同創辦的臉書專頁,報導了各種頭足類相關的研究與訊息,也記錄了許多臺灣頭足類分布的紀錄。經由該臉書網頁的分享與聯繫,讓科博館取得了嘉義區漁會吳純裕主任的捐贈,包括有全長 60 公分的浮游性章魚—快蛸的標本,以及採自將軍溪口的浮游性章魚—水孔蛸的標本。以往我們在臺中港的觀光魚市場,或各地鹹酥雞攤上,都很容易見到或吃到美洲大赤魷的腕足,但都無緣見到或買到整隻完整的大魷魚,在臉友詹原山先生及其友人魷魚進口公司的李建良總經理協助下,科博館獲得了他們遠從祕魯進口的完整美洲大赤魷標本,重達 6.7 公斤的大赤魷標本,必能發揮極佳的展示及科教功能。
少年英雄攜手建樹臺灣海岸生態標本庫
所謂「高手在民間、英雄出少年」,經由「台灣魚類+深海底棲生物討論小站」及「海膽秘密花園」臉書網頁,連絡上陳昱丞(陳杰)牙醫師、黃彥銘同學及張凱鈞(張小鈞)同學。陳昱丞牙醫師是今年剛畢業的牙醫師,課餘喜歡往蚵仔寮及東港、大溪等地的魚市場跑,在下雜魚堆中翻找奇特的標本。由於敏銳的觀察力,讓他在一堆垃圾及下雜魚中找到許多美麗且極珍貴的標本,近期他捐贈兩批蚵仔寮漁港的冷凍底拖標本給科博館,讓我們得以在博物館中拍攝許多仍保持著鮮豔體色的無脊椎動物標本,尤其一些棘皮動物如紫氏麗海星、斑腔海膽,以及大門螯寄居蟹、脊尾齒指蝦蛄、太陽強蟹、四齒關公蟹、環狀隱足蟹、四斑饅頭蟹等,讓科博館的典藏,增添許多狀況極佳的標本照片。
另兩位同學更是英雄出少年的典型代表:黃彥銘同學目前就讀臺南高工,但出於對海洋生物的興趣,經常由臺南跋涉到東港的下雜魚堆找尋標本,近來數度捐贈科博館許多罕見的冷凍無脊椎動物標本,尤其是種類繁多的寄生性等足類、東港附近的海膽類等,對於館藏的持續增加,以及較佳的標本照片紀錄,有極大的助益。張凱鈞同學自國中開始對海膽化石及現生的海膽產生興趣,不僅開始積極蒐集海膽化石及現生海膽標本進行比對,而且廣泛蒐集國內、外海膽分類文獻,並創立海膽蒐藏之臉書網頁,將許多國外文獻中的海膽分類文獻及學名,都翻譯成中文,提供其他愛好海膽蒐藏的臉友參考,兩年來即已翻譯大量文獻貼於臉書上。近來因升上高中後迫於生涯規劃,退出臉書網頁的經營,並將數百件蒐藏的海膽標本與化石,捐贈給科博館,留給有緣人能夠持續進行研究。雖然結果令人惋惜,但也在此祝福張同學能夠持續進修、順利升學,甚至出國深造,將來持續為臺灣的海膽研究注入強而有力的新血。
藉由廣大臉友們的幫助,讓我們瞬間多了許多派駐臺灣及離島各地的公民科學家們,隨時幫助我們即時了解及記錄出現在臺灣各地的無脊椎動物相及生態,也對科普教育的推廣增加了許多素材來源,同時也補足了我們目前明顯萎縮的採集數量,增加了許多豐富博物館標本蒐藏的管道。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