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立臺灣文學館「憶」起博物館活動個案探討社會處方箋之在地實踐

近年來,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逐漸受到國際社會關注,許多國家皆加入推動行列。目前國內有些博物館對社會處方箋頗感興趣,有意願將其實踐化。據此,本文以「國立臺灣文學館『憶』起博物館活動」為個案,探討活動規劃目的與原則、執行策略、過程挑戰及學習。活動規劃目的包含失智資源箱應用及推廣臺灣文學至失智社群;規劃原則為結構性活動設計,並結合館舍常設展及運用實品物件;執行策略涵蓋跨域合作與志工協力,及過程中所遇的挑戰及學習。社會處方箋模式為運用非藥物方式幫助有需要的民眾連結在地社區資源,以改善身心健康、促進福祉。執行模式多由醫療單位人員評估適合使用處方箋的病患,轉介至服務媒合者,協助銜接病患與適合的社區方案進行個人化的整合性治療計畫。除了從服務媒合者轉介外,也有由醫生直接轉介至社區,或由病患進行自我轉介。社會處方箋涉及多重面向,包含資金來源、服務對象、轉介程序、合作模式、專業培訓、研究類型,甚至是政策研擬等,牽涉範圍既深且廣,國內社會處方箋系統性發展仍待更多討論與深入研究。本文試圖從不同面向,包括「服務對象」、「轉介程序」、「合作模式」、「專業培訓」和「研究類型」等五方面進行初步探討。期望透過本案例,為國內博物館和民眾提供實際發展的第一手資料,鼓勵更多博物館和民眾關注與討論,逐步建立共識,朝發展社會處方箋政策方向前進。

博物館心智障礙高齡教育活動總結性評量:以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為例

發展失智友善博物館的行動理路: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