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社區合作初探: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玉里神父傳教捐贈為例

本文是將一批來自玉里的捐贈,定位為傳教士生活史的手稿材料,並從影像的訪談做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受訪者互動的起始,進而辦理特展與建立資料庫的過程。本批材料雖說以影像為主,從影像內容來看所牽涉的行動者以及相關的事蹟,初步的推斷,與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在東海岸的耕耘有關,因此相關的日誌與老照片等,都成為詮釋影像的基礎或是背景材料。雖說影像因拍攝者的角度會有模糊性,不盡然是歷史的真實,因此在建構詮釋的過程中,拜訪與修會相關的人員,或者部落裡仍有記憶的耆老成為必要,以口訪、文字記載、影像的交叉比對,逐步地形成與建構受訪者的角度與觀點。在本案中所有的互動過程,不論是採用「文化接觸區」或是「參與區」的概念,都是盡力地做到貼近資料來源的受訪者的觀點。前者是透過這批捐贈的影像,讓玉里地區不同團體的意見表達,博物館成為不同團體之間意見溝通的橋樑;後者更進一步的讓來自花蓮或玉里的行動者,積極主動地參與,例如擔任訪談員成為建構數位化資料庫的一份子,讓數位資料庫打破臺中與花蓮的區隔。這批材料雖說以劉一峰神父的移動,以及玉里天主堂為主,但是隨著來自巴黎檔案室的拷貝檔材料入館,關於花蓮的原住民改宗,以及天主教對原住民社會的影響等蛛絲馬跡,也可逐漸被拼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身為公共蒐藏空間,透過與資料來源地的合作,來呈現這些材料於展場和資料庫,展現這批蒐藏在當今社會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