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世界:光的三原色與視覺


大眼睛側面的窗口可以看見眼球內部的構造,實際的玻璃體裡面是注滿膠質液體的,後方的弧形視網膜上布滿感光細胞與血管。(圖/林志隆)

我們看到的世界五光十色,但是每種生物看到的世界都跟我們一樣嗎?人類的視覺是怎麼產生的?貓貓狗狗們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看得到跟牠們一樣的世界嗎?本文就來說說生物的視覺吧!

解密視覺的奧秘:探索眼睛背後的色彩世界與感知力

視覺,是人類感知外界事物的五感(視、聽、嗅、味、觸)中最靈敏的一種,因為光是目前已知速度最快的傳播方式。視覺不只可以讓我們快速感知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狀、距離、色彩等訊息,還可以判斷其變化與移動。積極方面可以趨吉(增加獵食成功率),增加演化競爭上的優勢,消極方面則可以避凶(逃避掠食者,提高生存率)。

人類的視覺器官叫做眼睛,它有幾個重要的組成。一個是外觀上最容易注意到的眼球,他的功能主要是收集和調節線強弱,這個部分可以參考本館科學中心地下一樓「達達的魔法樂園」中的「大眼睛」展項;再來是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上面的感光細胞,這部分就像照相機中的感光晶片,正是本文所要介紹的主題。

科學中心地下一樓的「達達的魔法世界」,有一個會盯著人看的「大眼睛」,展示了人類眼睛的基本構造。從正面看會看到眼球前方的角膜、水晶體、瞳孔、虹膜等大構造。(圖/林志隆)
科學中心地下一樓的「達達的魔法世界」,有一個會盯著人看的「大眼睛」,展示了人類眼睛的基本構造。從正面看會看到眼球前方的角膜、水晶體、瞳孔、虹膜等大構造。(圖 / 林志隆)
大眼睛側面的窗口可以看見眼球內部的構造,實際的玻璃體裡面是注滿膠質液體的,後方的弧形視網膜上布滿感光細胞與血管。(圖/林志隆)
大眼睛側面的窗口可以看見眼球內部的構造,實際的玻璃體裡面是注滿膠質液體的,後方的弧形視網膜上布滿感光細胞與血管。(圖 / 林志隆)

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接收到光線會產生電訊號,然後依靠視神經將訊號傳遞到大腦,大腦將這些訊號依照位置和強弱、顏色等進行排列後,就產生了物體的影像。這個部分就像電腦將數位相機傳送的訊號排列成影像一樣,而其實數位相機和電腦產生影像的技術,原本就是人類從自然界的生物視覺學習而模擬出來的產物。

視網膜是位於眼球後方(內側)的一片凹球狀薄細胞層,眼球匯聚的光線剛好在這個地方聚焦成像,光線照射在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上就形成了影像。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可是視網膜與裡面的感光細胞其實是很複雜的。

人眼的視網膜裡有好幾種感光細胞,主要分成靈敏度高但是無法辨識顏色的視桿細胞(或稱柱狀細胞)以及可以辨識顏色但是靈敏度低的視錐細胞(或稱錐狀細胞)兩大類。而視錐細胞又分成 3 種,分別接收紅(R)、綠(G)、藍(B) 3 種顏色的光線。

人眼4種感光細胞的感應範圍與效率。(圖/引自“Anatomy and Physiology” (解剖與生理)與維基百科網站 (CC BY-SA 4.0))
人眼 4 種感光細胞的感應範圍與效率。(圖 / Anatomy and Physiology(解剖與生理)、維基百科網站 (CC BY-SA 4.0))

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共創神奇的色彩

從上面的介紹應該不難看出,其實視錐細胞靈敏度低於視桿細胞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白光是由紅、綠、藍 3 色組成,視桿細胞可以全部都吸收,但是紅光的視錐細胞不吸收藍和綠這兩個部分,相比之下接收的光線能量就只有約視桿細胞的 1/3 ,靈敏度自然就差了很多。而數位相機也是同樣原理,即使後端使用同樣的晶片,沒有加濾色片的黑白相機會比加了 RGB 濾色片的彩色相機亮很多,所以用於夜間監視的攝影機都喜歡採用沒有顏色的黑白機。

前面提到眼睛裡面的辨色錐狀細胞有 3 種,分別接收紅、綠、藍 3 種顏色的色光,所以這 3 種顏色被稱為「光的三原色」。當這 3 種色光比例均勻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顏色叫做白色,如果某種顏色強一點或弱一點,眼睛的感受就會變成其他顏色。例如只有紅、綠完全沒有藍,那就會變成黃色。如果再調整一下紅跟綠的強弱比例,那看到的黃色又會稍微有點不同。靠著調整3種色光的比例,可以混出人眼所看到的各種顏色,因為人眼看到的顏色本來就是由這3種視錐細胞調出來的。(圖四)

人類視覺的奧秘與多樣性:色盲?色弱?

可是,每個人視網膜裡的視錐細胞數量不一定一樣多,也不一定 3 種都一樣多,所以實際看到的影像還是會有些差異。畢竟人不是工廠裡生產規格一致的商品,高矮胖瘦本就各不相同,眼睛構造的細節也各有差異。只要眼睛本身沒有重大問題,經由適當練習過後並不難正確判斷出物體的顏色,而這樣的訓練有時也會造成如下圖那樣的色彩錯覺。

光的三原色與彼此混合後產生的新顏色。3色均勻混合後的結果我們稱之為白色(右邊)。但是如果我們將其中一種顏色調弱一點,看起來的顏色就會不太一樣(左邊是綠色調低了)。不過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各位如果把其中一邊遮住只看另一邊,除非差別太大,否則會覺得兩邊中間那個地方都是白的,只有在兩邊同時看才會發現左邊其實不太白。這是人類大腦欺騙自己的一種有趣現象,常被運用於視覺藝術或表演上。(圖/林志隆)
光的三原色與彼此混合後產生的新顏色。 3 色均勻混合後的結果我們稱之為白色(右邊)。但是如果我們將其中一種顏色調弱一點,看起來的顏色就會不太一樣(左邊是綠色調低了)。不過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各位如果把其中一邊遮住只看另一邊,除非差別太大,否則會覺得兩邊中間那個地方都是白的,只有在兩邊同時看才會發現左邊其實不太白。這是人類大腦欺騙自己的一種有趣現象,常被運用於視覺藝術或表演上。(圖 / 林志隆)

如果有人的某一類感光細胞特別少或者完全缺失,那麼在辨識顏色的時候就會發生錯誤,如果情況不是特別嚴重的稱為「色弱」,很嚴重的就稱為「色盲」了。色盲或色弱通常來自遺傳,雖然通常不至於直接危及生命,但是卻會在生活中造成不少一般人難以體會的困擾。

動物視覺的奇幻多樣世界與適應

大多數動物也有視覺,但是牠們在演化上的視覺需求和人類並不完全一樣,所以演化出來的視覺也會和人類不一樣。例如我們熟悉的貓和狗,牠們在夜間的視力比人類好很多,但是牠們對於顏色的辨識能力卻比人類差。這是因為狗的視桿細胞很發達,所以夜視能力很好;但是牠們的視錐細胞只有藍跟黃兩種(和人類的紅、綠、藍 3 種不一樣),能看到的顏色範圍比人類還要窄,所以很多顏色(例如紅色跟綠色)牠們是認不出來的。

Dog Vision網站提供的人類與犬類視覺感應之比較。狗只有能感應藍色與黃色的兩種視錐細胞,所以紅色與綠色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的亮光無法區別顏色。
Dog Vision網站提供的人類與犬類視覺感應之比較。狗只有能感應藍色與黃色的兩種視錐細胞,所以紅色與綠色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的亮光無法區別顏色。(圖 / Dog Vision)
右圖為人類所見之事物樣貌,左圖則是模擬犬類視覺產生的影像。(圖/András Péter的Dog Vision網頁https://dog-vision.andraspeter.com/)
右圖為人類所見之事物樣貌,左圖則是模擬犬類視覺產生的影像。(圖 / András Péter的Dog Vision)

在生存競爭上,要發展靈敏而模糊或是遲鈍而清晰的視覺其實各有優劣,生物必須針對所處環境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或是針對自己的特性去尋找最適合的環境。在地球上有許多光線很微弱的環境,視覺反而不是很好用的功能。例如蝙蝠選擇了夜間活動就不需要太好的視力,反而運用或演化出聽覺上的優勢而成為悠遊於夜空裡的精靈;又如數百米以下的深海或是某些洞穴之中也是一片漆黑,視覺在這樣的地方毫無用處而退化,反而聽覺跟觸覺會更有用。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就是那道光!粒子與波的雙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