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的礦物之旅:探訪德國Terra Mineralia博物館


非洲廳局部展區。(圖/陳君榮)

德國的Terra Mineralia (礦產地)博物館是一座以展示珍貴礦物為主題的博物館,其豐富的蒐藏和獨特的展示方式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本文分享Terra Mineralia博物館的蒐藏特色及參觀心得。

Erika Pohl-Ströher的礦物城堡

Erika Pohl-Ströher(1919 年 1 月 18 日 – 2016 年 12 月 18 日)不僅是一個化學家、生物學家和企業家,她也是一個熱愛藝術和礦物學的收藏家。她花費超過60年的時間收集來自世界各地近8萬件的礦物標本。在2002年時,她向世界上最早的礦業大學弗萊貝格(Freiberg)工業大學表達想捐贈礦物的心願,希望能找到一個適當的場所來展示她的收藏。當時的校長Georg Unland提議,市中心破舊的弗羅伊登斯坦城堡(Freudenstein)可能是一個可行的展覽場所。這是由於弗萊貝格工業大學在1765年就曾考慮將城堡做為礦物的蒐藏庫,只是因為缺乏經費而作罷。弗萊貝格市政府在2003年將城堡買下,並且爭取到經費開始進行改建計畫。2008年10月20日,Terra Mineralia博物館終於開幕,裡面共有140個展櫃,展示超過3500件珍貴標本。為了紀念Erika Pohl-Ströher對礦物學的重要貢獻,2013年在納米比亞新發現的一種砷酸鹽礦物erikapohlite,便以她的名字來命名。

德國Terra Mineralia博物館位於弗萊貝格市中心的城堡內。(圖/陳君榮)
德國Terra Mineralia博物館位於弗萊貝格市中心的城堡內。(圖 / 陳君榮)

礦物的異國風情

Terra Mineralia博物館的展覽概念並不遵循通常以礦物學或地質學基礎所發展的架構,反而大膽地貫徹了「世界礦物之旅」的理念。博物館本身分為5層樓,動線引導觀眾們搭電梯到五樓的展區開始參觀,一進入展廳就可以見到一張超大的礦產地圖,上面列出了 terra mineralia展品的所有礦產地點。逐層往下參觀,依序可見到美洲、亞洲、澳洲、非洲及歐洲產區的礦物。些許幽暗的氛圍,搭配展示櫃內的燈光,每個展廳都呈現出礦物琳瑯滿目的效果。礦物標本的標示牌相當簡約,僅顯示最基礎的礦物名、產地及標本提供人3種資訊,加上說明面板幾乎都只出現在櫃體的側面,使得觀眾可以完全沉浸於眼前的礦物。雖然每個標本都是該產地中的極品,但每個展廳都會以號碼牌特別標示出不到10件左右的標本,讓觀眾能在各大洲中找到值得注目的明星標本。例如美洲區有巴西的水晶、鋰電氣石與金紅石;墨西哥的石膏、黃鐵礦與鉬鉛礦,以及美國的方鉛礦。亞洲區有中國的螢石、金綠柱石與磷氯鉛礦;印度的水矽釩鈣石;澳洲的鉻鉛礦與蛋白石,以及巴基斯坦的紅寶石與海水藍寶。非洲區有摩洛哥釩鉛礦與鉛礬;南非的菱錳礦;納米比亞的藍銅礦、孔雀石、含鈷菱鋅礦、白鉛礦及黑電氣石。歐洲區有羅馬尼亞的方解石;俄羅斯的黑柱石、磁黃鐵礦與黃玉;瑞士的玫瑰赤鐵礦,以及義大利的硫。

跨樓層的世界地圖標示了各區域重要礦物及礦產地。(圖/陳君榮)
跨樓層的世界地圖標示了各區域重要礦物及礦產地。(圖 / 陳君榮)
美洲廳局部展區。(圖/陳君榮)
美洲廳局部展區。(圖 / 陳君榮)
非洲廳局部展區。(圖/陳君榮)
非洲廳局部展區。(圖 / 陳君榮)
印度的水矽釩鈣石(藍色)與輝沸石(白色)。水矽釩鈣石的成因模式少,僅可劃分出3種「自然種」。(圖/陳君榮)
印度的水矽釩鈣石(藍色)與輝沸石(白色)。水矽釩鈣石的成因模式少,僅可劃分出3種「自然種」。(圖 / 陳君榮)

在展區周遊各大洲的過程中也安排了一些小特效,例如以兩種紫外光波段輪流照射的螢光礦物區、礦物晶簇完美鑲嵌於岩壁中的洞穴區,以及不同顏色氣球與六個鏡面組合所呈現的原子排列概念空間。來到一樓時看到紀念品店時以為旅程也該了,沒想到1樓還有一個寶庫區,裡面展示一些部分加工過的珠寶和寶石、各大洲代表性的大型晶體,以及罕見的隕石,這些標本對觀眾而言,可以說是額外的驚喜。另外,在城堡旁也有一棟建築物專門展示當地及德國知名產區的礦物,可惜由於時間關係,只好忍痛放棄參觀德國的礦物區。所以在此建議所有的礦物愛好者,參訪Terra Mineralia的時間最好安排半天以上。

礦物分類新思維

礦產地博物館裡的每個礦物標本都有自己的歷史,蘊含著一個個的故事。每一個都是時間膠囊,以獨有方式展現了地球的過去。然而現有的礦物分類系統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關注化學組成,而忽略了礦物複雜的演化歷程。美國礦物學家羅伯特·黑森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目前已知的近6000種礦物中,有40%的礦物種類以不止一種方式形成,24%透過2種方式,8%來自3種過程,其餘8%來自4個或更多的過程。例如黃鐵礦有高達21種不同的方式來形成,在高溫或低溫,有水或無水的情況,有微生物的幫助或在生命完全不存在的環境中皆可能形成。生成途徑包含隕石、火山、熱液沉積物、岩石層間的壓力、表面岩石風化、微生物沉澱及礦山開採過程等。另外,斜長石、角閃石、剛玉、磁鐵礦、方解石、赤鐵礦、金紅石、重晶石等礦物均有15種或更多的形成途徑。

墨西哥的方解石,具有獨特的兔子耳朵外形。方解石的成因模式相當多,可劃分出17種「自然種」。(圖/陳君榮)
墨西哥的方解石,具有獨特的兔子耳朵外形。方解石的成因模式相當多,可劃分出17種「自然種」。(圖 / 陳君榮)

為了解決這個分類上的問題,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分類方法,該方法將礦物分為不同的「自然種」(natural kinds),同時考慮多個因素,包括礦物的形態、成因、結構、物理特性等。例如,由碳組成的鑽石就至少有9種起源方式,包括在古老恆星的冷卻大氣中凝結,隕石撞擊時形成,以及在地球深處的高壓環境下形成等。這些過程導致了不同種類的鑽石變體,例如星際、撞擊、地幔和超高壓鑽石,這些變種都可稱為不同的「自然種」。透過對目前近6000種礦物物種的起源進行系統性調查,可歸納出57種不同的礦物成因模式。當每一種礦物都考慮到這些成因模式,「自然種」這個新詞的數量將超過10,500種,比國際礦物學協會僅基於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識別的大約6,000種礦物物種增加了約75%。透過這分類系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礦物的演化、形成和分布,也將對未來的礦物蒐藏、研究和應用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科博館2020年在土桑到底買了什麼

百變化學 – 化學元素與礦物

談博物館蒐藏礦物原石可能遭遇的法律議題:以所有權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