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一晚的天搖地動嗎?921地震教育園區斷層剖面挖掘保存史,說給你聽……。


圖/袁彼得提供   

「試溝」內的北側剖面。人像為加藤先生首次於2000年11月進入「試溝」。

原址位於臺中霧峰的光復國中已走入歷史,改建為921地震教育園區。因著921的強烈地震,造成斷層錯動、校舍倒塌、河床隆起等。其中最精華的除操場跑道外,就是園區的斷層剖面,此剖面已成為自然科學領域珍貴的教材。

槽溝試挖,遇百萬年頁岩堆積,測出斷層走向。

921地震後,教育部委託TVBS 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在臺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操場,規畫籌建園區。委託當時在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研究所的袁彼得教授(以下簡稱袁教授),進行斷層剖面挖掘及保存,以提供展示之用。因為設計博物館之前,需先取得斷層剖面的基本資料,於2000 年12 月7日在乾溪河堤旁槽溝試挖(以下簡稱試溝)完成,其規模長寬深分別為20、5、5 公尺。挖掘之初遇到人工埋積土,部分礫石堅硬不易用怪手挖掘而使進度緩慢,且因層理不明顯,無法展示清楚的斷層剖面。經考量後,持續下挖而終於看到厚約34 公分之砂層被扭曲成S 形,此砂層可揭露斷層的痕跡(圖1)。砂層下方為砂礫層,再往下挖掘則遇到約沉積於200-300 萬年前的錦水頁岩,這頁岩原堆積於海平面以下數百公尺,由此可證明除了車籠埔斷層以外,地層還經歷多次的抬升,才使錦水頁岩出露到接近地表的位置。這次試挖的結果,除了測量出斷層的位態,記錄在電腦上並連接操場之斷層,以便建築師在設計博物館時得以決定斷層剖面之「位置」和展示的「方向」,並設計保存此斷層剖面,以防止風吹日曬雨淋。

「試溝」北側剖面之地質剖面圖
「試溝」北側剖面之地質剖面圖

試溝易風化侵蝕滲水,難以保存。

斷層剖面的保存不像是一般博物館展櫃內的物件,可以由控制溫度、溼度來保存。相對的,大型的自然物件如地層,受自然風化侵蝕以及周圍滲水,都有可能造成斷層剖面崩塌。此試溝剖面是臺灣第一個規畫保存的,有鑑於日本已有兩個類似的博物館(野島斷層保存館及根尾谷地震斷層觀察館),於是袁教授數次前往日本訪問,學習如何保存斷層剖面,並因此結識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斷層保存專家加藤茂弘(以下簡稱加藤先生)。加藤先生在開館前曾專程6次來臺並指導斷層剖面的保存方法(圖2)。

「試溝」內的北側剖面。人像為加藤先生首次於2000年11月進入「試溝」。
「試溝」內的北側剖面。人像為加藤先生首次於2000年11月進入「試溝」。

試溝完成後,立即加蓋鋼構物以保護它不受風吹雨淋的破壞。此鋼構物長寬高為22.8、6、2.8公尺,堅硬的鋼構物不會被颱風吹走,相對的例子如竹山的槽溝當時只以帆布遮蓋,颱風侵襲後,帆布破損不堪,無法保護斷層剖面,以致於遭受豪雨侵蝕。園區鋼構物在雨季前完成,並利用Leica 光波測距經緯儀進行長達一年的地形監測,測得剖面地形均未發生明顯的崩塌現象(圖3)。但90年的桃芝與納莉颱風豪雨,卻對試溝的壁面造成局部損害。幸好園區地下水未進入試溝底部,顯示地下水面至少在地表5公尺以下,沒造成斷層剖面崩塌。

「試溝」立體地形圖,由Leica 光波測距經緯儀測量地形資料所繪製,用以監測槽溝的地形變化。
「試溝」立體地形圖,由Leica 光波測距經緯儀測量地形資料所繪製,用以監測槽溝的地形變化。

試溝提供保存各種特殊情形的變數,防止崩塌龜裂。

在試溝階段,除了提供建築設計的基本資料外,最重要就是了解槽溝自然崩塌的參數。此階段須研究如何防止槽溝崩塌及龜裂。剛好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於2001年1月研發出新藥劑TOT用以保存斷層剖面,能有效保存槽溝不因乾躁而龜裂。於是園區於同年4月引進日本TOT藥劑並於試溝內測試其效果(圖4),以奠定日後園區槽溝保存的利基。

攝於「試溝」內TOT 施工後4個月(2000年8月10 日)。可以見到未施工處(紅繩左邊)的砂層已崩塌成坑洞,但有TOT施工(紅繩內區域)則安然無恙,由此可見TOT 的固結效果。
攝於「試溝」內TOT 施工後4個月(2000年8月10 日)。可以見到未施工處(紅繩左邊)的砂層已崩塌成坑洞,但有TOT施工(紅繩內區域)則安然無恙,由此可見TOT 的固結效果。

綜合上述,園區的斷層剖面經袁教授試溝挖掘後,獲得日本兩座博物館經驗,使得園區在開館前有一規劃設計之參考。接著成功引進日本學界對斷層剖面保存方法,並在加藤先生的協助下使此斷層剖面得以保存良好迄今,實為臺日合作成功的典範。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隕石隕石亮晶晶?臺灣隕石何處尋?

桃芝、逃之?! 2001年的桃芝颱風重創竹山地區,面對天災人禍,如何因應?

地震記憶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