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礦物寶石展示考察之行


第2區不同蒐藏家的展品。(圖/劉憶諄)

前往土桑市的亞利桑那大學阿爾菲諾維爾寶石與礦物博物館、史密森尼機構博物館群中的國家自然史博物館及紐約自然史博物館,欣賞典藏豐富的礦物與寶石常設展示區中多彩繽紛與光澤變換的礦物之美,是何等美好的視覺饗宴。

晶瑩剔透、絢爛奪目的礦物廳乃是世界各大自然史博物館中最引人入勝和嘆為觀止的廳堂。科博館自2018年起著手規劃常設展「大地瑰寶」,將整合地質學組30餘年蒐藏的岩石礦物與寶石標本,精選亮眼、具可看性與代表性的標本為主,輔以晶體模型及影像照片與多媒體,依其物理特性、化學分類、生長方式與環境等主題規劃系統性的故事線。並依照科博館展示空間特色,設計具有現代感、局部意象情境式和互動性的展示,完成後將成為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礦物常設展示。歐洲自然史博物館中的礦物展示偏向較為古典式展櫃的陳列,美國的博物館展示手法較為新穎,並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結合博物館建築物空間特色,是科博館「大地瑰寶」展廳規畫參考的重要指標。為此筆者特別前往美國考察幾個國家級與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礦物常設展示,希望可以作為參考依據。以下則分別依照各館特色進行說明。

(一) 亞利桑那大學阿爾菲諾維爾寶石與礦物博物館

亞利桑那大學阿爾菲諾維爾寶石與礦物博物館(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Alfie Norville Gem & Mineral Museum)是亞利桑那大學基金會旗下的一個非營利組織,該博物館位於亞利桑那州土桑市中心歷史悠久的皮馬縣法院大樓的一側。亞利桑那大學礦物博物館於1950年代首次開放參觀,因該館位於礦物市集重鎮的土桑,為了能夠有更大的展覽空間和更新展示設計,該校將博物館移至校外的土桑舊市鎮大樓內,得以讓古蹟與礦物展示結合,讓更多來土桑參加礦物市集的人士與一般民眾便於參觀,更新後的展廳在2020年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對外開放。因建築主體是由舊大樓改建,空間的動線和利用上較為侷限,不若華盛頓或紐約的自然史博物館來得寬闊、高挑,具有較為規矩且方整的參觀動線。

該館是個以礦物與寶石為主的專題博物館,主要分為礦物演化展區(Mineral Evolution Gallery)、亞利桑那展區(Arizona Gallery)、互動晶體實驗室(Interactive Crystal Lab)、螢光走道(Fluorescent Hallway)、寶石展區(Gem Gallery)和珍寶展區(Treasury Gallery)等6大區。整個空間設計相當新穎,入口的大型水晶相當引人注目,是該館重要的焦點展品。

入口大型石英標本。(圖/劉憶諄)
入口大型石英標本。(圖 / 劉憶諄)
圖2、展場整體氛圍。(圖/劉憶諄)
展場整體氛圍。(圖 / 劉憶諄)

該館第一區的設計使用輕材質的層架與櫃體搭配展出較小型的展品,層板使用壓克力通透性的材質,天花板以工業風設計,空調等管線外露,使得整體的空間雖不高卻不顯壓迫。可惜有些展品與必要的消防設施並列在一個牆面上,讓展品無法凸顯。第二區介紹亞利桑那州的在地特色礦物,類似科博館規劃的「臺灣寶藏區」。轉角處採生態造景的設計,以局部實景搭配礦坑的開採工具、開採位置圖與相關展品的陳列等,形成相當吸引人的展區,也能夠讓觀眾快速理解亞利桑那州礦產的特色和礦區的實際情況。此外,這區展出年輕蒐藏家運用礦物完成的創意作品,以借展與互動形式設計,在當代重視與「人」和觀眾互動的趨勢下,呼應當代博物館的公共性需求。第三區的互動遊戲則是進入礦物運用的主題,以模型搭配說明和幾個動手操作的展品設計,讓觀眾得以藉由實際操作更加了解礦物的物理特性,以及礦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螢光礦物區則透過不同波長的紫外線燈,以規律的播放時序定時呈現櫃體內螢光礦物的不同面貌。寶石區則是將原礦和切割好的寶石裸石或是切割鑲嵌完成的寶石作品並陳展出,讓觀眾可以理解寶石的來源與原礦的樣貌。最後的珍寶區則是借展區,因寶石量多特別安裝有保全系統,將借展來的寶石作品分以不同櫃體個別展出蒐藏家的珍貴珠寶藏品。

第1區展場。(圖/劉憶諄)
第1區展場。(圖 / 劉憶諄)
圖4、第2區轉角處的造景設計。(圖/劉憶諄)
第2區轉角處的造景設計。(圖 / 劉憶諄)
第2區不同蒐藏家的展品。(圖/劉憶諄)
第2區不同蒐藏家的展品。(圖 / 劉憶諄)
第2區礦物運用。(圖/劉憶諄)
第2區礦物運用。(圖 / 劉憶諄)
第5區互動操作體驗。(圖/劉憶諄)
第5區互動操作體驗。(圖 / 劉憶諄)
圖8、螢光礦物展示。(圖/劉憶諄)
螢光礦物展示。(圖 / 劉憶諄)
原礦與寶石並列展出。(圖/劉憶諄)
原礦與寶石並列展出。(圖 / 劉憶諄)
珍貴寶石借展區。(圖/劉憶諄)
珍貴寶石借展區。(圖 / 劉憶諄)

(二) 亞利桑那-索諾拉沙漠博物館

亞利桑那-索諾拉沙漠博物館(The Arizona-Sonora Desert Museum)成立於 1952 年,是一個佔地 約40公頃,兼具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自然史博物館,以及藝術畫廊等多功能的博物館。該館位於亞利桑那州土桑市西邊,擁有3.2 公里、穿越 8.5 公頃的沙漠景觀步道,是亞利桑那州南部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該館以園區概念將索諾拉沙漠的自然歷史、植物和動物介紹給遊客,其中的礦物展示也頗受好評,展示面積雖不大,但清楚呈現了地球形成、重要地質事件及演化歷程,並進一步展現亞利桑那州的區域地質、礦產及化石種類與特色,內容簡單扼要。該廳展示之礦物多為當地礦區所產,部分雖稱不上精品,但具地區代表性,整體令人賞心悅目。雖然這是一個較舊的展示區,但對於在地礦物特色有清楚詮釋,鐘乳石的洞穴造景非常逼真。此外,礦物的演化展示,對於地球與礦物的形成,以及櫃體的陳列等,都值得參考。

鐘乳石造景區。(圖/劉憶諄)
鐘乳石造景區。(圖 / 劉憶諄)
室內礦物展示。(圖/劉憶諄)
室內礦物展示。(圖 / 劉憶諄)

(三) 國家自然史博物館

史密森機構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教育和研究綜合體,擁有 21 家博物館和國家動物園,該機構成立於 1846 年,是由英國人詹姆斯.史密森(James Smithson,1765-1829 年)提供資金,透過博物館群中的各項蒐藏和展示,讓觀眾得以從中探索知識。其中的國家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美國最重要的自然史博物館之一,是蒐藏研究與自然史展示教育的重要機構。

這座代表美國的國家級自然史博物館是免費入場,是世界上參觀人次最多的自然史博物館。這座位在國家廣場中心的博物館在1910年啟用,是第一批專為保存國家藏品和研究設施而建造的史密森機構博物館群建築之一。主建築總面積達140,000平方公尺,總共有30,200平方公尺的展覽和公共空間。該館的藏品超過1億4千5百萬件,包括植物、動物、化石、礦物、岩石、隕石和人類文物等,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史專業蒐藏機構。同時該館共有180餘名專業自然史研究人員,分為人類學、植物學、昆蟲學、無脊椎動物學、礦物科學、古生物學、脊椎動物學等7個部門,致力於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歷史。這座國家博物館的展廳,經歷多次更新,是世界上知名且具有獨特代表性的自然史博物館。

寶石和礦物蒐藏品是世界上同類蒐藏中最重要的典藏機構之一。該館擁有世界最著名的寶石和礦物,包括名聞遐邇的希望之鑽(Hope Diamond),和世界上最大藍寶石之一的亞洲之星藍寶石等。“The Janet Annenbery Hooker Hall of Geology, Gems and Minerals”展廳是本次參訪的重點,展示廳內豐富的礦物、寶石、岩石及隕石等蒐藏標本令人目不暇給。以寶石區來說,除鎮館之寶「希望之鑽」外,還有許多民間收藏家捐贈且極具紀念價值的知名珠寶、后冠與佩飾,例如法國拿坡里一世送給第二任妻子的綠松石后冠等,這些蒐藏品不僅具有完美切工,寶石質地和整體設計甚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的歷史故事,相當引人入勝。寶石區也展出了幾件寶石原礦來搭襯,讓觀眾知道寶石的原始樣貌。

希望之鑽。(圖 / 劉憶諄)
希望之鑽。(圖 / 劉憶諄)
綠松石后冠。(圖 / 劉憶諄)
綠松石后冠。(圖 / 劉憶諄)
原礦與寶石。(圖/劉憶諄)
原礦與寶石。(圖 / 劉憶諄)

礦物依其主題作系統性的展出。每件標本幾乎都完整無瑕,配合展場及燈光的設計,令人稱羨。科博館礦物廳所設定的8大主題,基本上與該廳的主題相互呼應,例如科博館的「色澤之美」可對應該館的「Color」主題,和印度、巴西產區的標本特色、美國在地礦區的介紹等,顯見這些主題的詮釋是科博館可以充分掌握,並搭配科博館質量精美的標本,將礦物主題得以完整呈現。這個以礦物為主題的常設展廳整體設計風格較為保守,但其中仍有些變化,例如展臺的堆疊排列設計、展櫃櫃面與踢腳板的材質、轉角展櫃的連接、標本的固定方式和展示視角,以及中島展櫃裡外線路的銜接串聯等,甚至是燈光的位置,以及面板的搭配等,都是可以做為科博館的礦物廳細節設計上的參考。緊接著礦物之後,係介紹美國4處知名礦區資源,除展示礦坑模型外,也設置面板說明該區之地質概況與礦產開採情形,並輔以記錄影片介紹,生動而寫實。與科博館規劃之礦物廳展示較有關係的仍屬寶石和礦物的展示。寶石之精緻與獨特性非本館所能及,只能望之興嘆。礦物以個別標本的展臺堆疊排列倒是可以做為科博館展品固定方式的啟發,其展臺的形式與以往本館特展作法不同,加上小標籤說明牌依展臺角度調整運用,展示活潑生動,加上展件固定相對容易,也是較能掌握的方式。

圖16、主題區展櫃。(圖/劉憶諄)
主題區展櫃。(圖 / 劉憶諄)
圖17、展臺堆疊排列設計。(圖/劉憶諄)
展臺堆疊排列設計。(圖 / 劉憶諄)
圖18、轉角展櫃的連接。(圖/劉憶諄)
轉角展櫃的連接。(圖 / 劉憶諄)
圖19、中島展櫃的串聯。(圖/劉憶諄)
中島展櫃的串聯。(圖 / 劉憶諄)
圖20、小標籤依展臺角度設計。(圖/劉憶諄)
小標籤依展臺角度設計。(圖 / 劉憶諄)

(四)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建館於1869年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以天文學、地球科學、人類學、古生物學、生物學等專業為主,該館是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其中礦物寶石主題展廳「艾莉森與羅伯托米尼奧內寶石和礦物展覽廳」(Allison and Roberto Mignone Halls of Gem and Minerals)是本次參訪的重點。

該廳前身爲“Morgan Memorial”寶石館和“Harry Frank Guggenheim”礦物館,爲紀念該館成立150週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於2017年10月起進行翻修擴建,歷經4年多的更新,全面改造展示空間,並於 2022 年6月12日對外開放,是世界知名的礦物展廳,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礦物展示。

展覽廳是以一件結晶細小但色澤均質的大型紫水晶標本做為入口意象,相當醒目、耀眼。整體展廳設計相當新穎,與該館其他常設展廳有明顯的區別。整體上來說,以現代簡潔風格的設計讓礦物與寶石凸顯出來,燈光採用間接光的照明創造展廳的柔和氛圍,是具有串結整個展覽的重要元素。在燈光設計上可說是相當多元,間接光源提供了裝修上的輔助和氛圍的創造,主要展品的光源是來自櫃內上方與下方的燈具,櫃體外的大件展品則是以投射燈來進行調節。這與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相比,是比較多元的設計手法。科博館的展廳空間有高挑和一般樓板高度,交叉運用這兩館的方式,可適時依照高度做為本館的展廳燈光設計參考。此外,螢光礦物區也是此展廳的特色,該館將大件的螢光標本以時序轉換自然光與不同波長的紫外線光來照射,讓觀眾可以理解螢光礦物的特性,而光源的設計也很適合本館的螢光礦物區大件標本展示的參考。

入口的大型亮眼水晶。(圖 / 劉憶諄)
入口的大型亮眼水晶。(圖 / 劉憶諄)
上方間接光導入的柔和氛圍。(圖 / 劉憶諄)
上方間接光導入的柔和氛圍。(圖 / 劉憶諄)
圖23、一般光源下的螢光礦物。(圖/劉憶諄)
一般光源下的螢光礦物。(圖 / 劉憶諄)
圖24、紫外線光源下的螢光礦物。(圖/劉憶諄)
紫外線光源下的螢光礦物。(圖 / 劉憶諄)

由於參訪前即已得知該館的更新訊息,雖也由網路宣傳照片等看到此展廳的大致樣貌,但實際到訪還是相當震撼,與對應照片產生極大的落差。本館委外之設計大量採借該館在展品固定上的模式,但卻是科博館與國內其他博物館較少使用的,故將此次參訪重點放在展品固定的細節上。此寶石和礦物展覽廳的展品固定方式因展櫃深度淺,大量以壁面懸掛的方式來設計,這個模式對於礦物不方整且不均質的特性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但此展廳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是相當成功的。他們是將細小的鐵件依照標本的形狀凹折後扣住,再將鐵件固定在後方的牆面上,甚至前方扣住標本的細小鐵件也加以上色,以使鐵件不顯突兀而融於標本,相當精緻。這樣的作法需要針對每件標本量身訂做固定鐵件,也要考量後方的固定方式,如何盡量將固定的鐵件細化到精緻且穩固。筆者在展場仔細琢磨展櫃的設計與標本、鐵件之間的相接處,以及展櫃後續維護的各種可能性,此作法須花費更多的經費,且需要長久的布展時間,而國內是否有廠商能夠配合製作這些細小的鐵件尤為關鍵。若再度回顧前幾個礦物主題的常設展廳,如亞利桑那大學阿爾菲諾維爾寶石與礦物博物館、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等,這些館所採用層板或展臺方式來展示標本,還是比較安全可行的做法。

圖25、鐵件抓住標本的細節。(圖/劉憶諄)
鐵件抓住標本的細節。(圖 / 劉憶諄)
圖26、標本固定方式。(圖/劉憶諄)
標本固定方式。(圖 / 劉憶諄)

總體來說,這個展廳對於科博館還是有相當多的參考價值,尤其是燈光設計、分區分櫃的色彩計畫,以及他們自製的多媒體節目,不論是互動遊戲或是動畫影片,對於詮釋比較深奧的礦物生成、礦物定義等知識,都能有深入淺出的影像與說明,可供科博館製作多媒體節目時的參考。

圖27、多媒體節目(礦物生成環境)。(圖/劉憶諄)
多媒體節目(礦物生成環境)。(圖 / 劉憶諄)
圖28、自然元素的互動遊戲。(圖/劉憶諄)
自然元素的互動遊戲。(圖 / 劉憶諄)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濁水溪石頭有文化!認識「螺溪石」

你去過金門烈嶼嗎?它有特殊的海岸地形與地質,你一定要先睹為快!

臺灣具有代表性的冰河地形在哪裡?南湖大山!是孑遺冰河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