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介入空間、文化政策與美術館文化公共領域形構:臺北當代藝術館社區藝術實踐個案

「藝術介入」為近年來重要的藝術實踐概念,引導藝術家走出美術館白盒子,進入空間,與社會建立連結。呼應這樣的發展趨勢,文建會於2008年提出「藝術介入空間」的政策,以期引導文化資源與藝術實踐,提升在地社區的環境品質與公民美學。

臺北當代藝術館連續3年執行「藝術介入空間」政策,並與在地社區發展出名為「街大歡囍」的社區藝術節活動。以「藝術介入」的概念,走出美術館的實體圍牆,進入在地社區,關注街區產業與歷史,以社區藝術教育與創作,強化地區認同、改造地區環境景觀,拓展以美術館做為活化在地社區/群的運作機制,開創美術館做為文化公共領域,傳達文化多樣性的民主價值。

本研究從文化政策內涵與價值出發,聚焦於臺北當代藝術館的「藝術介入空間」藝術實踐。美術館與在地社群產生連結,共同協作,透過策展過程,挖掘社區議題,貼合在地需求,使得美術館有機會透過藝術教育與美學實踐,成為哈伯馬斯 (Jürgen Habermas) 所關切的公共領域所在──透過策展與協作,以地區性議題相互溝通,讓公共領域得以建構起來。而臺北當代藝術館的策展與執行經驗,揭露以美術館做為帶動在地社區挖掘實質環境議題,面對社會變遷,強化社區認同,展現在地文化多樣性的藝術能量。

記憶為表述之策展實踐與反思: 以雄江庫區移民文化博物館為例

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的景觀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