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核」的距離 Part 2:福島核災區見聞


雙葉町海堤旁被海嘯摧殘過破敗的房子,海堤地面上寫著返還困難的界線。(圖/鍾令和)

藉由筆者前往日本東北遊覽福島核災相關地點,淺談日本排放的 ALPS 核處理水、福島核食與蘭嶼的低階核能廢料暫存場。

日本的 ALPS 核處理水在 2023 年 8 月 24 日正式排入太平洋,媒體報導「臺灣海委會的專家觀察團事前 3 度赴日考察符合國際標準」,筆者在網路上也看到日本排放的 ALPS 核處理水比東亞大部分運轉中的核電廠排出核廢水的氚濃度還低。但是各地民眾還是出現搶買食鹽的現象,甚至出現臺鹽股價漲停兩天。由此可知,未知的恐懼對民眾的影響有多大……。

其實,筆者 2023 年 5 月中才去過日本東北的仙台,還寫了一篇遊記-日本東北仙臺城下的地底森林世界-富沢遺跡。那次旅行也去了福島第一核電廠(即發生福島核災的那一座)的附近走走看看,所以這篇就來說說途中的所見所聞吧。

在仙台AER アエル最高的31樓可以遠望太平洋。由此可知仙台市距離311海嘯有多近,而且在本世紀第二大的地震(震度7級)的搖晃中,這大樓居然沒事。(圖/鍾令和)
在仙台 AER アエル最高的 31 樓可以遠望太平洋。由此可知仙台市距離 311 海嘯有多近,而且在本世紀第二大的地震(震度 7 級)的搖晃中,這大樓居然沒事。(圖/鍾令和)

南相馬市消防中心與 311 海嘯

到日本東北走走的想法,起因於日本南相馬市與竹山鎮公所進行國際交流活動。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市長門馬和夫與南相馬市市政團隊兩次到訪竹山都曾到斷層保存園區參觀。當時還在想為什麼遠在日本東北的一位市長要特地到竹山來考察,原來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震災復興的議題。

南相馬市除了是經歷 311 海嘯的城市之一,也是與福島第一核電廠距離最近且人口大於五萬的城市。再加上看了詳細記錄福島核災的日劇-核災日月(筆者非常推薦這部影集)。所以,當初在規畫日本行程時就預想有沒有機會拜訪這個與竹山締結姊妹城市的地方。

日本南相馬市太田地區區長遠藤先生率領15位貴賓第2次參訪斷層保存園區合影。(圖/鍾令和)
日本南相馬市太田地區區長遠藤先生率領 15 位貴賓第 2 次參訪斷層保存園區合影。(圖/鍾令和)

在竹山鎮公所與林默章顧問(教育部駐日退休外交官)的牽線之下,筆者聯繫上南相馬市觀光課的齋藤太郎先生。當天齋藤先生一見面就熱情地跟我們介紹南相馬市最著名的活動-南相馬野馬追。之後我們一起參訪了南相馬市的幾個受災地點:第一站是相馬地方廣域消防南相馬消防署。

進入南相馬消防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央寫著 9.3 公尺的淡藍色柱子,筆者好奇詢問齋藤先生這是什麼?他回答 9.3 公尺是海嘯發生時這裡的淹水海拔高度!!!

筆者參訪相馬地方廣域消防南相馬消防署,與齋藤太郎(左二)合影(圖/鍾令和)
筆者參訪相馬地方廣域消防南相馬消防署,與齋藤太郎(左二)合影。(圖/鍾令和)

從來沒有任何的展品曾帶給筆者這麼大的驚嚇……,消防署位置已經距離海邊大約 3 公里之遠,海嘯高度仍有超過兩層樓的高度!!!想想連執行救援民眾的消防單位都被淹沒的情況, 311 海嘯災情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在通往 2 樓的樓梯牆面上,一條簡單的藍色線條說明著海嘯在靠近陸地的過程中,海嘯的高度與速度的變化。還呈現海嘯最後到達陸地的範圍最重要的參考數值-溯上高度(Run-up height)。

南相馬消防署2樓的海嘯波浪展示牆。(圖/鍾令和)
南相馬消防署 2 樓的海嘯波浪展示牆。(圖/鍾令和)

第 2 站來到南相馬市紀念公園(南相馬市 メモリアルパーク),說是紀念公園也就是海邊的一個小土丘。爬上小土丘後,齋藤先生指著牆上的一個名字,說這是他高中的好朋友(大驚!)。之後淡淡地說地震當時他在東京,不然很可能 12 年前就罹難了。紀念碑解說牌畫著 311 海嘯在這個地區可以入侵陸地長達 2 公里之深。而在解說圖中的南相馬市行政區西南邊有一區紫紅色的範圍,那是福島核災受到影響的地方,目前仍處於返還困難的地區。

右圖:南相馬市紀念公園紀念碑(https://www.reconstruction.go.jp/portal/chiiki/2021/20210517140854.html)(2021年4月24日落成),由正三角形所組成的八面體地標,在腰部寫著此地311海嘯高度達11.1公尺;左圖:紀念碑解說牌上右側靠海粉紅色區域標示著被海嘯侵襲的範圍。而左側紫紅色的地區則是受福島核災汙染區。(圖/鍾令和)
右圖:南相馬市紀念公園紀念碑,由正三角形所組成的八面體地標,在腰部寫著此地 311 海嘯高度達 11.1 公尺;左圖:紀念碑解說牌上右側靠海粉紅色區域標示著被海嘯侵襲的範圍。而左側紫紅色的地區則是受福島核災汙染區。(圖/鍾令和)

齋藤先生表示:受核災的影響,南相馬市的人口少了 1 ~ 2 萬。除了內心餘悸猶存之外,民眾離開的主因是就業機會減少了,而且一半的工作跟處理核災有關。從解說圖上也得到另一個訊息:南相馬市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僅僅 20 ~ 30 公里,換句話說,也就是科博館到我家(員林市)的距離,也差不多是臺灣核二廠到總統府的距離。

距離福島核電廠最近的雙葉町

在拜別齋藤先生之後,我們搭上一天只有 5 班的火車前往雙葉町。一到站就看到牆上掛著即時背景輻射紀錄器,上面顯示每小時的強度為 0.082 微西弗(μSv)。這意味著筆者如果在雙葉町待上一年會增加 0.72 毫西弗的輻射量(註),這個劑量大約是搭 3 趟飛機往返臺灣到洛杉磯所增加的量。難怪日本政府敢開放居民返回,並且開放讓外國遊客到此處觀光。但是願意返回雙葉町的居民僅有原本的 1 %。

上圖:雙葉車站所顯示背景輻射量;下圖:雙葉車站內看到的新火車廣告(從東京的品川車站到仙台)。(圖/鍾令和)
上圖:雙葉車站所顯示背景輻射量;下圖:雙葉車站內看到的新火車廣告(從東京的品川車站到仙台)。(圖/鍾令和)

也由於返鄉的居民實在太少了,所以可以用餐的地方很少。最後只找到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約 4 公里)的餐廳可以吃簡單的午餐。這座傳承館展場中其實沒有太多筆者想了解的核災內容,反而是有很多災後振興的照片。傳承館距離雙葉車站約 2 公里,有巡迴巴士可搭,也可以騎腳踏車前往。

在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的食堂提供的豬排咖哩簡餐。(圖/鍾令和)
在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的食堂提供的豬排咖哩簡餐。(圖/鍾令和)

騎著腳踏車到了海邊,筆者到了一個看似 12 年前被海嘯摧毀沒有修復的海邊小屋,小屋在 3 樓以下都呈現灰灰的水泥外牆,暗示著海嘯襲擊的最大高度。小屋旁邊的海堤上寫著返還困難的地區禁止進入(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約 3.5 公里),望著海堤旁邊浪花朵朵的太平洋有一種人事全非的疏離感。

雙葉町海堤旁被海嘯摧殘過破敗的房子,海堤地面上寫著返還困難的界線。(圖/鍾令和)
雙葉町海堤旁被海嘯摧殘過破敗的房子,海堤地面上寫著返還困難的界線。(圖/鍾令和)

臺灣的用過核燃料 vs 日本核食與核處理用水

回到我們一開始討論的 ALPS 核處理水的污染問題。讓筆者想起 2018 年公投,結果顯示臺灣人是不要火力發電(2022 年發電佔比 82.42 %),擔心核食污染又想用核能(2022 年發電佔比8.24%),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我們真的有好好的看專家所做的科學數據並接受科學所呈現的事實嗎?目前只有兩個地方仍有限制福島食品進口:一個是臺灣,一個是對岸……。之後的 2021 年公投雖然因為未達門檻而沒通過,然而我們花了這麼多錢所做的事,是否有達到等價的回報?臺灣的能源問題仍然沒有好好的處理。

臺灣與能源政策、汙染相關的公投結果(資料來源:中選會)
臺灣與能源政策、汙染相關的公投結果。(圖/取材自中選會)

這讓筆者想起 10 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 311 海嘯發生後,地質學家很想知道臺灣有沒有海嘯紀錄,日本的太田陽子教授與臺大徐澔德教授團隊前往蘭嶼進行調查。當時 85 歲的太田教授在野外過程想上廁所,讓我們第一次進到臺電的低階核廢料暫存場借用洗手間。太田教授當時很驚訝我們可以進入這樣的地方,工作人員還跟我們詳細介紹暫存場的設施與防災評估結果。他們平常住在離暫存場不到 100 公尺的宿舍已經 20 年了,蘭嶼的達悟族人離暫存場最近的住所約 3 公里左右。臺電每年都幫這些工作人員進行健康檢查,這裡的工作人員從來不感冒,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健康。我想這應該算是最好的活證人,證明放置在暫存場的低階核能廢料非常安全吧?

蘭嶼的低階核廢料暫存場,筆者距離暫存場約10公尺遠,拍攝日期2013/3/10。(圖/鍾令和)
蘭嶼的低階核廢料暫存場,筆者距離暫存場約 10 公尺遠。(圖/鍾令和)

在這裡,筆者並非想強調福島核食安全與否?日本排放 ALPS 核處理水或是放在蘭嶼的低階核能廢料是否沒有問題?而是在科學上,我們找不到它們有嚴重影響的證據。但是火力發電所產生的空氣汙染確實會增加死亡率。請看完這篇文章的讀者,未來做任何決定時多多參考專家學者所提出的科學數據。

註:1 μSv/hr(微西弗/小時) = 8.76 mSv / yr(毫西弗 / 年)。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準,輻射總危險度為 0.0165 / Sv,也就是說,人體每接受1 Sv 的輻射劑量,會增加 0.0165 的致癌機率。依據科學研究,地球人平均一年累計所受輻射量大約是 2.4 毫西弗(mSv)。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桃芝、逃之?! 2001年的桃芝颱風重創竹山地區,面對天災人禍,如何因應?

大地震來了! 破解臺灣西部前陸盆地的秘密

日本東北仙台城下的地底森林世界-富沢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