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芝、逃之?! 2001年的桃芝颱風重創竹山地區,面對天災人禍,如何因應?


圖 / 鍾令和提供 

桃芝颱風的單日降雨僅僅 715 mm,過去 25 年單日最大降雨超過 700 mm 有 25 次,連前 10 名都排不進。然而,距離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不到 1 公里外的木屐寮生態園區,曾受桃芝颱風的土石流淹沒,讓人次意識到原來受災區這麼近。

(影片來源:土石流防災資訊網 桃芝颱風啟示錄)

天災、地變和人禍,接踵而來。

回頭看疫情升溫之前的這半年,當時臺灣最熱議的兩件事,是 5 月份的兩次大規模限電與長達一個多月的限水措施。除了部分北部地區之外,老天不下雨使得大部分水庫都乾涸見底了。新聞除了報導日月潭的「九蛙疊像」露出水面外,還報導永和山水庫底部隱身 40 年的永安橋重見天日場景。導致這場「百年大旱」的主因是近幾年幾乎沒有颱風襲臺,減少了近 4 成的年雨量,讓我們漸漸淡忘颱風可能帶來的嚴重災害。

桃芝颱風降雨雖不是史上最強,卻造成土石流大災。

回到 3 月,成功大學楊永年教授與木屐寮生態文化協會李振儀理事長,聯袂來科博館與黃代理館長、蔡主任等人討論有關桃芝颱風的相關議題,當時筆者還在想這件事跟我們之間有什麼關聯性?筆者那時的想法仍停留在拙作「斷層尋蹤二十載」第三章……因為桃芝颱風的洪水沖刷,埋藏在太平頭汴坑溪河床中的車籠埔斷層,在集集地震之後的兩年重見天日……。

在筆者的認知中,颱風在臺灣如此頻繁,有什麼理由要特別針對桃芝颱風呢?(在1911-2020 年有 370 個颱風侵襲臺灣,平均每年有 3.4 個颱風)在水利署的網站上桃芝颱風的單日降雨僅僅 715 mm,光是過去 25 年單日最大降雨超過 500 mm 的降雨事件就有 47 次,單日最大降雨超過 700 mm 有 25 次,桃芝颱風的降雨量連前 10 名都排不進。是臺灣的水利工程技術太好?還是對臺灣而言這不過是一般平常的氣候事件?然而,當李理事長提到距離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不到 1 公里外的木屐寮生態園區,過去曾受到桃芝颱風的土石流淹沒,筆者才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受災區離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這麼近。此後,筆者開始整理南投附近的風災資訊,才發現桃芝颱風是過去 20 年第二嚴重的颱風暴雨事件。大概是個人對 2009 年莫拉克颱風的印象太深刻了,而使得同樣性質的桃芝颱風在記憶中被淡化。

桃芝颱風土石流在竹山木屐寮的粗估範圍圖。橘區域為土石流的可能淹沒區;淡藍色區域為可能淹水區。綠區域為第四河川局在災後花22億修建的木屐寮生態園區,具有滯洪池的功能。紅線標示車籠埔斷層位置;黃色方塊為斷層保存園區所在位置。底圖為HOST地圖,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BigGIS_巨量空間資訊系統https://gis.swcb.gov.tw/ (副總工程司陳振宇博士提供)。
桃芝颱風土石流在竹山木屐寮的粗估範圍圖。橘區域為土石流的可能淹沒區;淡藍色區域為可能淹水區。綠區域為第四河川局在災後花22億修建的木屐寮生態園區,具有滯洪池的功能。紅線標示車籠埔斷層位置;黃色方塊為斷層保存園區所在位置。底圖為 HOST 地圖,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 BigGIS_巨量空間資訊系統(圖/副總工程司陳振宇博士提供)。

以桃芝颱風為例,學界舉辦論壇,探討災變影響。

就在桃芝颱風即將滿 20 年之際,楊教授也舉辦一系列線上會議:4 月份的「雙水論壇」、6 月份的「木屐寮社區防災論壇」與 7 月份的「桃芝颱風教育園區論壇」,並邀請各界人士參與討論各種保存桃芝颱風災害記憶的方式與地點,筆者也受邀進行一場線上演講。為了要喚回大眾對桃芝颱風的記憶,筆者在網路查詢了許多影像資料,例如: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歷史影像平臺(413 張照片)、聯合知識庫新聞圖庫(118 張照片)、國家文化記憶資料庫(586 張照片)與公共電視「我們的島」(8 集專題報導),來回顧桃芝風災發生的過程。

氣象資料顯示在過去 110 年的歷史中,只發生過 4 次一年之中有 7 個颱風襲臺,而 2001 年就是其中之一。當年除了重創中臺灣的桃芝颱風,還有讓臺北捷運首次淹水的納莉颱風,筆者還查到有一位彰化縣員林鎮青山國小的許碧蘭教師,在桃芝颱風期間殉職的不幸消息。反觀最近 3 年,除了今年 8 月初的盧碧颱風造成西南部水患災情,我們很難想像一年中有 7 次颱風襲臺是一個什麼樣的恐怖的狀況了。

重返災害現場,木屐寮社區受土石流淹沒。

筆者在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擔任義消 36 年的南投縣義消總隊第三大隊副大隊長劉興崧,長年身處救災第一線的他,參與過集集地震與桃芝颱風這兩場百年一遇的大災救援過程。而劉副大隊長的正職是在竹山開設照相館,因為喜歡拍照,透過鏡頭記錄了許多比研究人員、媒體記者更早進入災害現場的第一手珍貴影像,讓筆者如獲至寶。然而這些都遠遠比不上親身站在災害現場所帶來的震撼。看著李理事長用紅漆標示在牆面高 5.8 公尺的桃芝颱風淹水線,那幾乎快淹到當時還沒通車的高速公路路面,筆者無法想像當天到底有多少溪水與土石流從東埔蚋溪衝進木屐寮社區。根據柯金源導演所拍攝在當時非常稀少的空拍照片,筆者推測土石流光是在木屐寮附近的淹沒範圍就廣達 75 公頃之多,粗略估計至少有 300 萬立方公尺的土砂量在短短兩天之中衝進這小小的村子。令人驚訝這樣一條小小的東埔蚋溪(約 102 平方公里,僅占濁水溪流域面積的 3.2%),竟可產生如此巨大的地質災害。

在高速公路涵洞旁水泥牆面上清楚的看到李振儀理事長用紅漆標示的桃芝颱風淹水線(離路面高5.8公尺),桃芝颱風的淹水線幾乎快淹到國道三號高速公路的路面。
在高速公路涵洞旁水泥牆面上清楚的看到李振儀理事長用紅漆標示的桃芝颱風淹水線(離路面高 5.8 公尺),桃芝颱風的淹水線幾乎快淹到國道三號高速公路的路面。
救難人員在桃芝颱風期間利用繩索越過氾濫中的東埔蚋溪進行救援工作(劉興崧副大隊長提供)。
救難人員在桃芝颱風期間利用繩索越過氾濫中的東埔蚋溪進行救援工作(圖/劉興崧副大隊長提供)。
從尚未通車的國道三號路面往下看,桃芝颱風的洪水通過高速公路涵洞往木屐寮村中前進,遠處是八卦山臺地(劉興崧副大隊長提供)。
從尚未通車的國道三號路面往下看,桃芝颱風的洪水通過高速公路涵洞往木屐寮村中前進,遠處是八卦山臺地。(圖/劉興崧副大隊長提供)

世界極端氣候變化無常,各種災變均輕忽不得。

在上述這些影像中,除了看到天災的可怕、災民的無助、救難人員的辛勞外,在筆者眼中也看到了受集集地震影響所造成最大規模的沉積物搬運紀錄、見證了全世界少見的單位砂石搬運量最高的小河 – 東埔蚋溪與臺灣島旺盛造山運動的宿命。在面對極端氣候的現今,缺水乾旱可能成為臺灣的日常,但透過回顧 20 年前的桃芝颱風災害現場影像,也再次提醒我們需隨時做好防颱準備,不能因為近年颱風襲臺次數降低就輕忽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性。

颱風過後的木屐寮村,怪手正在清運土石流的堆積物(劉興崧副大隊長提供)。
颱風過後的木屐寮村,怪手正在清運土石流的堆積物(圖/劉興崧副大隊長提供)。
在瑞草橋的附近可以看到整棟房子被桃芝颱風沖到河中的奇景(劉興崧副大隊長提供)。
在瑞草橋的附近可以看到整棟房子被桃芝颱風沖到河中的奇景(圖/劉興崧副大隊長提供)。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一棵開花的「塑」-海廢的新姿態

保存記憶,預防災害:將自然災害做為文化遺產

義大利地震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