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文刊載的科普文摘精選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及天文和氣象等等,是以科學性、生活性、趣味性等特色,為青年朋友架起滿足求知慾的橋樑,為科普愛好者揚起知識海的風帆。

保存記憶,預防災害:將自然災害做為文化遺產


自然災害常烙印在土地與建築物上,形成了自然災害遺址。日本人嘗試透過石碑來將其海嘯災難經驗傳承給後代,臺灣同樣經歷了1867年基隆海嘯,該地區已經快要到了海嘯週期,如果我們能透過適當的遺跡遺址保存來增加人們的災害記憶,就能提供未來防災減災的參考。

珊瑚礁中的微生物岩之謎


微生物岩是由微生物在細胞外引發碳酸鈣形成或者聚集海水中的碳酸鈣微粒所造成的岩石。現代環境或者地質記錄裡微生物岩發生的環境和珊瑚礁有顯著的不同。但是近年來科學家陸續在幾個地方全新世的珊瑚礁中發現了微生物岩。為什麼微生物岩會出現在珊瑚礁環境中?珊瑚礁繼續向上生長的時候,在表面之下發生什麼事情?科學家還沒有完全弄清楚。

生不逢地的獅子魚(二)– 流落異地成惡疫


以1992年的意外逸出,魔鬼簑鮋從美國佛羅里達州海域開始擴散。短短20年間,幾乎整個西大西洋海岸都有其蹤跡,並造成了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域生態的重大衝擊。和在原生海域的個體不一樣的是,入侵的魔鬼簑鮋在西大西洋與加勒比海域,體型變大、攝食量增多、繁殖力也增加,再加上缺少有力的競爭者與掠食者,所到之處均造成當地海洋生物的浩劫

生不逢地的獅子魚(一)– 威猛的海底武士


色澤鮮豔,形態威武的獅子魚(魔鬼簑鮋),原產於印度—太平洋與紅海的珊瑚礁。在原生地區海域,是美麗而凶猛的掠食者,潛水教科書裡的著名危險海洋生物,卻也是潛水攝影者趨之若鶩的海底名模。 因為人為有意無意的引入,獅子魚在沒有天敵掠食者的西大西洋與地中海區域橫掃八方,造成當地海洋生物的浩劫。原本美麗凶猛的海底武士形象,反而成為人人皆曰可殺的惡疫。 本系列文章分成兩篇,本篇介紹獅子魚的分類、習性,以及在臺灣海域觀察到的特殊行為。

生生不息 – 寄生植物與共榮的鳥蝶(上)


植物多是自營生物,但另有桑寄生植物,是一類特殊的異營植物,必須掠奪其他生命體,才能維繫生命。本文介紹淵源已久的植物系統分類歷史,以及探究臺灣桑寄生科植物侵入寄主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