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虱不只有兩種-臺灣奇特的等足類動物


圖/李坤瑄提供

Armadillidium sp. 球鼠婦,可將自己捲曲成圓球狀,造型有如三葉蟲類的活化石。

等足類體型上屬於中、小型的節肢動物,許多成員為寄生性的生態,因此被稱為「魚虱」或「水虱」。生活在陸地上的通常稱為「鼠婦」或「潮蟲」,棲息在潮間帶礁石或溪邊的某些種類則稱為「海蟑螂」。

山川深海,探索臺灣神秘的等足類生態!

臺灣四面環海,但島中央又有中央山脈聳立,從山區到深海,棲息著一群外貌有點像蟑螂的扁平節肢動物-等足類。等足類 Isopods 屬於 Arthropoda 節肢動物門、Malacostraca 軟甲綱、Isopoda 等足目,體型上屬於中、小型的節肢動物,體長從 0.3 mm 到超過 50 cm 都有。一般種類是背腹扁平,具有 7 對大小及形態相似的腳,在已知的現生種類中,約有 4,500 種棲息於海洋中, 500 種棲息於淡水中,另有約 5,000 種是屬於陸生的 Oniscidea 潮蟲亞目。等足類的雌蟲,具有特化的育幼袋孵卵,幼蟲形態如同成蟲,因此其生長週期中缺乏了游泳階段的幼蟲,造成牠們的分布受限,並形成高度特有性。等足類的褪殼方式也很特殊,牠們會分成兩個階段來褪殼。等足類的許多成員都發展成寄生性的生態,因此被稱為「魚虱」或「水虱」,另外,生活在陸上的我們通常稱為「鼠婦」或「潮蟲」,棲息在潮間帶礁石上或溪邊的某些種類則被稱為「海蟑螂」。

臺灣從山上到深海,棲息著許多奇特的等足類動物,接下來,讓我們來認識幾種特殊的「虱虱」們吧!

!高山神秘球鼠婦現身!

鼠婦是我們對生活在陸地上的等足類的通稱,其中 Armadillidiidae 球鼠婦科的種類,通常身體短胖,受到驚嚇時可完全將身體捲曲變成圓球狀,利用身體背面較為堅硬的背甲將柔軟的腹部包覆在身體中央保護著。圖中的球鼠婦生活在溪頭鳳凰山天文臺,將近海拔 2000 公尺的山上,算是棲息高度較高的類群。球鼠婦背面的輪廓與球馬陸極為近似,在野外用肉眼觀察非常容易誤認,一個快速區分的方式是看牠們背面體節前後形狀及大小不同,另外,保險一點就需要將其腹面翻開來看每個體節的附肢是一對或兩對,若是兩對則為球馬陸。但這時牠們捲曲成球的習性,會讓我們很難觀察到活蟲的腹部。

Armadillidium sp. 球鼠婦,可將自己捲曲成圓球狀,造型有如三葉蟲類的活化石。
Armadillidium sp. 球鼠婦,可將自己捲曲成圓球狀,造型有如三葉蟲類的活化石。
Armadillidium sp. 球鼠婦-腹面觀,每個體節僅有一對附肢。
Armadillidium sp. 球鼠婦-腹面觀,每個體節僅有一對附肢。

台灣山溪驚奇!魚怪現身,魚類寄生生態大揭秘!

魚怪是我們對一群寄生在魚類體內的等足類的暱稱,福山魚怪寄生於臺灣鏟頜魚(苦花)腹中,只分布在宜蘭南勢溪及其上游各支流,屬於冷水性山地溪流的種類。牠們大概寄生在魚體圍心腔後方的體腔內,蟲體外圍會包圍一層寄生囊,並會在寄主魚體的胸鰭基底形成明顯的寄生穿孔,有時可看到半截蟲體露出,雄蟲在前,雌蟲在後,雌蟲體型明顯大於雄蟲。雌性魚怪腹部具有發達的育幼袋,可以直接孵育出大量的幼蟲(約 200 至 800 隻)。

魚體腹部的福山魚怪雌蟲
魚體腹部的福山魚怪雌蟲。
福山魚怪雌蟲腹部的育兒袋
福山魚怪雌蟲腹部的育兒袋。

臺灣海蟑螂:恆春小溪彩虹奇珍,繽紛色彩點綴河岸秘境!

臺灣海蟑螂是臺灣的特有種,僅分布在臺灣南部恆春半島的小溪流中。牠們不同於寄生在魚類體內的魚怪,是一群生活於溪邊石頭表面,可四處快速自由爬行的等足類。這個種類由李政諦博士於 1994 年發現於恆春半島的小溪流中,體型較一般潮間帶常見的海蟑螂小一些,但身上的顏色與斑紋較為鮮豔、明亮,身體中線有一道明顯的黃白色縱走斑紋,背面且有些亮藍色的細小橫紋。

臺灣海蟑螂背面觀,身體中央有一道明顯的黃白色縱走斑紋。
臺灣海蟑螂背面觀,身體中央有一道明顯的黃白色縱走斑紋。
 臺灣海蟑螂側面觀
臺灣海蟑螂側面觀。

奇異海蟑螂:潮間的黑浪舞者,岩石上的神秘清潔大使!

臺灣各地的海邊潮間帶,都很容易見到成群出現的海蟑螂的蹤影,尤其是北海岸及東北角的礁石海岸潮間帶,成群的海蟑螂在岩石表面上如黑色的浪潮般移動,很容易使密集恐懼症患者發作!目前,臺灣各地潮間帶常見的海蟑螂,被鑑定是屬於 Ligia exotica Roux , 1828 奇異海蟑螂這個廣布種,但是否有參雜其他種類在其中,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的劉名允博士,近年來正持續採集、追蹤研究中。基本上海蟑螂身體前端具有一對較一般等足類細長的觸角,幾乎與身體等長,頭部的複眼大,身體分為 7 節,腹部的腹面有薄膜狀的鰓,最後端還有一對細長的尾肢向後延伸。等足類蛻殼時一次只換一半。奇異海蟑螂的族群數量龐大,常可在其中找到體殼蛻一半的個體。海蟑螂大多以海邊的藻類為食,也會撿食海邊的屍體與有機碎屑,是海邊重要的腐食者與清潔者,因數量龐大,更是釣客海釣時經常使用的釣餌。

基隆港邊礁石表面成群的海蟑螂
基隆港邊礁石表面成群的海蟑螂。
體殼蛻換一半的奇異海蟑螂標本
體殼蛻換一半的奇異海蟑螂標本。
奇異海蟑螂體色不如臺灣海蟑螂鮮豔明亮
奇異海蟑螂體色不如臺灣海蟑螂鮮豔明亮。

奇妙牡蠣內宇宙!探訪蚶豆蟹與淺鰓虱的驚奇共生之旅!

臺灣西部潮間帶養殖的牡蠣體內,常常會有一種比小指指甲還要小的 Arcotheres sinensis (Shen, 1932) 中華蚶豆蟹寄生其中,吃牡蠣時常有人會吃到豆蟹。神奇的是,牡蠣體內這些豆蟹媽媽的肚子裡,還住著中華淺鰓虱一家大小!豆蟹爸爸的體型通常較小,豆蟹媽媽的體型為了抱卵就明顯要大得多,且有一個發達的腹部!這時就常出現一家子的中華淺鰓虱住在豆蟹媽媽的肚子裡!同樣的,淺鰓虱媽媽體型圓胖且相對巨大,腹部有一個裝小孩的育兒袋,可以塞滿一肚子的小鰓虱,淺鰓虱爸爸則是相對的瘦子,體型細長,甚至一隻豆蟹媽媽的肚子裡可以有好幾隻雄的鰓虱,但通常雌鰓虱只有一隻。豆蟹媽媽住在牡蠣的體內,所以就是鰓虱一家的二房東!

正常的中華蚶豆蟹媽媽腹部抱滿幼蟹
正常的中華蚶豆蟹媽媽腹部抱滿幼蟹。
被寄生的中華蚶豆蟹媽媽腹部被鰓虱一家住滿
被寄生的中華蚶豆蟹媽媽腹部被鰓虱一家住滿。
中華淺鰓虱雌蟲背面觀
中華淺鰓虱雌蟲背面觀。
中華淺鰓虱雌蟲腹面觀,有發達的育兒袋及滿滿的幼蟲
中華淺鰓虱雌蟲腹面觀,有發達的育兒袋及滿滿的幼蟲。
中華淺鰓虱雌、雄體型與外形差異極大
中華淺鰓虱雌、雄體型與外形差異極大。

深海之巨:臺灣發現全球最大等足類!

一般潮間帶的海蟑螂身體的體長大多在 5 公分以內,但是牠們居住在數百公尺深海的親戚-巨深水虱們,體型相對要大得多了!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的巨深水虱,共約有 12 種左右,依照最大體長可分為兩大群,其中一群的最大體長約在 16 公分左右,而另外一群的最大體長則可超過 50 公分!在臺灣東北角的宜蘭大溪漁港,以及西南邊屏東東港的下雜魚堆中,常可撿拾到體長可達 16 公分以上的 Bathynomus doederleinii Ortmann , 1894 道氏深水虱,有時甚至可以撿到活體。而另一群棲息在南中國海 500 公尺左右更深水域的 Bathynomus kensleyi Lowry & Dempsey , 2006 肯氏深水虱,體長更可超過 40 公分以上,體型相當的驚人,這群巨深水虱是目前全世界最大型的等足類。除了巨大的體型,深水虱黑色三角形的奇特複眼,也是外形上極為明顯的特徵之一。其中,道氏深水虱在日本本州以南到臺灣周邊水深 200 公尺左右的海域,似乎頗為常見,經常出現在深海下雜魚堆的混獲之中,因此,在日本沿海有人拿來食用,據說味道近似蝦、蟹類。由於道氏深水虱其日文漢字稱為「大具足蟲」,近年被中文維基百科所引用,造成我們多年來習慣使用的「等足類」、「巨深水虱」等中文名稱,遭到日本漢字的外來入侵、混淆,但因中文維基百科的影響層面廣泛而巨大,因此「具足蟲」一詞的使用趨勢幾乎難以抗拒與逆轉,實在始料未及!

道氏深水虱背面觀
道氏深水虱背面觀。
採自南中國海,體長38公分的肯氏巨深水虱
採自南中國海,體長 38 公分的肯氏巨深水虱。
肯氏巨深水虱由手持的比例可看出其巨大的體型
肯氏巨深水虱由手持的比例可看出其巨大的體型。
深水虱的特殊三角形複眼
深水虱的特殊三角形複眼。

目前,在 TaiBIF 網頁上記錄、列名的等足類僅 14 科 45 屬 72 種,但臺灣的環境從高山到深海,從熱帶雨林到深海冷、熱泉,囊括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以各大類群物種的種數大多佔全世界十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來估算,臺灣各種「虱、虱」們的新紀錄與新種的研究、發表,肯定還有極為寬廣的揮灑空間有待大家的努力施展。

本文結束分隔線

本著作由本館研究人員所提供,博學多文團隊編輯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4.0 國際 (CC BY-NC-ND 4.0) 授權條款釋出。若需要使用本篇的文字、圖像等,請洽本館出版室。

獵人與獵物的海洋躲貓貓(上)- 光與影的心機

雌雄眉來眼去?招潮蟹利用紫外線 UV 訊號來溝通,天敵、天敵不要來!

從巨大到寄生 從深海到陸地 無所不在的甲殼動物-等足類